Category Archives: Web

HTTP协议

我们知道目前很多应用系统中的内容传输协议采用的HTTP协议,因此不管你是前端人员、后端人员、运维人员,甚至是管理人员,都需要掌握HTTP知识!!

HTTP发展历史

HTTP/0.9  

该版本只有一个命令GET;没有HEADER等描述数据的信息; 服务器发送完毕,就关闭TCP连接。

HTTP/1.0  

该版本增加了很多命令;增加status code 和header;多字符集支持、多部分发送、权限、缓存等。

HTTP/1.1   

该版本增加了持久连接Pipeline,增加host和其他一些命令。持久连接会在HTTP特性中介绍;如果没有pipeline,那么Web服务器就需要串行处理请求,而有了pipeline,Web服务器就并行处理请求;而增加host实现了一台物理设备可以运行多个web服务。

HTTP/2.0   

所有数据以二进制传输,之前版本使用字符串进行传输;同一个连接 里面发送多个请求不再需要按照顺序来;头信息压缩以及推送等提高效率的功能。

HTTP三次握手

为什么要三次握手?因为网络是有可能延迟的,当客户端没有收到服务端的确认包,如果没有第三次握手,那么服务端不知道上次传输是不是被客户端正常接收了,如果没有接收,服务端的这个端口也是打开的,这就比较浪费资源。

HTTP报文

HTTP报文分为请求报文响应报文,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分为起始行、首部(header)和主体(body),请求报文的首部包括三部分,分别是HTTP方法、资源目录和协议,而响应报文的首部包括协议版本、状态码和状态吗对应的意思,比如200状态的意思是ok。需要注意的是:HTTP header和HTTP body之间以一行分隔。

HTTP方法  

HTTP方法定义对资源的操作,常用的有GET、POST等,这就就不详细展开了。

HTTP Code  

HTTP Code用于定义服务器对请求的处理结果,各个区间的code有不用的语义。1xx  表示信息响应类,表示接收到请求并且继续处理;2xx 表示成功;3xx 表示重定向;4xx 表示客户端出错;5xx 表示服务器出错。

HTTP特性

跨域请求   

同源策略,也就是说当两个请求的URL的协议、host和端口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才认为这两个请求是同域的即同源,而只要协议、host和端口只要有一项是不同的,我们就认为是不同源的,即跨域,例如:

http://www.mukedada.com:80

http://www.mukedada.com:8080

上述两个请求就是跨域请求。需要注意的是跨域请求不是说浏览器限制了发起跨站请求,浏览器只是将返回结果拦截下来,最好的例子就是CSRF跨站脚本攻击。如果我们想让浏览器放行返回结果,则通过以下方法:

  1. 服务端设置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参数为允许,例如’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2. <link>、<img>和<script>三标签中的请求是允许跨域的,这也是JSONP的跨域做法。
Cache  Control 

对于静态资源,比如说image、js等,它们是不会经常方式变更的,而且它们的容量比较大,如果我们每次访问都要从服务器从获取相应数据,那么性能就会变得比较差,因此HTTP协议定义一些和缓存相关的参数。

可缓存性,表示在哪些地方可以缓存,比如说客户端浏览器、代理服务器等,它有三个常用的参数:public、private、no-cache。public 表明响应可以被任何对象缓存,包括发送请求的客户端浏览器、代理服务器等等;private 表示响应只能被单个用户缓存,不能作为共享缓存,即代理服务器不能缓存它;no-cache表明强制所有缓存了该响应的缓存用户,在使用已存储的缓存之前,发送带验证器的请求到源始服务器。

到期,max-age=<seconds>,设置缓存存储的最大周期,超过这个时间缓存就被认为过期。s-maxage=<seconds> 它的作用域仅在共享缓存(比如各个代理)。max-stale=<seconds> 表明客户端愿意接收一个已过期的资源。

验证,must-revalidate,缓存必须在使用之前验证旧资源的状态,并且不可使用过期资源。proxy-revalidate,与must-revalidate作用相同,但它仅适用于共享缓存(例如代理),并被私有缓存忽略。

其他。no-store,客户端和代理服务器不存储任何缓存,而是直接从服务器获取内容。no-transform:不得对资源进行转换或转变。Content-Encoding, Content-Range, Content-Type等HTTP头不能由代理修改。例如,非透明代理可以对图像格式进行转换,以便节省缓存空间或者减少缓慢链路上的流量。 no-transform指令不允许这样做。

Cookie   

服务端通过Set-Cookie将相关数据保存到浏览器中,而这些相关数据就是Cookie,那么,下次在同域的请求中就会带上这些Cookie,Cookie是键值对,可以设置多个。Cookie中通过max-age和expires设置过期时间,Secure值在https的时候发送,HttpOnly无法通过document.cookie访问。具体可以参考Session 和 Cookie

资源验证  

在Cache Control中我们介绍当设置no-cache参数时,表明每次请求都要到服务器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可以读取本地缓存才可以从本地读取缓存。只有到数据发生修改时,我们才需要从服务端读取最新数据,否则从本地读取缓存。此时,判断数据是否发生修改就变得尤为重要,通常我们采用Last-Modfied和Etag两个验证头来验证数据是否发生修改。其中Last-Modifed 通常配合If-Modified-Since或者If-UnModified-Since使用,而Etag 通常配合If-Match或者If-Non-Match使用。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举一个栗子。假设我们访问mudedada.com返回头信息包含:

Last-Modified:888

Etag:123

下一次访问mukedada.com的请求头中就会包含:

If-Modified-Since:888

If-Non-Match:123

服务器会比较请求头中的Last-Modified、Etag 和服务器中的对应值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则重新获取,否则从本地缓存中获取。

长连接   

我们知道一个HTTP需要创建一个TCP连接,完成之后就关闭TCP连接,这个成本比较高(因为创建一个TCP连接需要通过三次握手),所以在HTTP/1.1开始支持长连接,请求头标识是Connection:keep-alive。如下图所示,同一个Connection ID表示同一个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连接只能是同域请求。

数据协商   

数据协商指的是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请求时,客户端会声明它希望服务端返回个格式是什么?服务端根据客户端的声明来判断返回什么要的数据。其中客户端通过Accept、Accept-Encoding等参数进行设置,而服务端通过Content-Type等参数进行设置。

客户端相关参数

  1. Accept指定返回数据类型;
  2. Accept-Encoding指定服务端的数据压缩方式,目前服务端的压缩算法有gzip, deflate, br等;
  3. Accept-Language指定返回数据的语言,例如 Accept-Language:  zh-CN,zh;q=0.9,en;q=0.8,其中q表示的是权重,也就是说浏览器更希望服务器返回的是中文;
  4. User-Agent表示浏览器的相关信息,它能区分是移动端浏览器还是PC端浏览器,从而返回特定的页面。

服务端相关参数:

  1. Content-Type指的是服务端返回的数据类型;
  2. Content-Encoding对应客户端的Accept-Encoding,指的是数据压缩方式;
  3. Content-Language服务端语言。

from:https://mp.weixin.qq.com/s/vRQ2zuKxyLaBxcm9lolL7w

从零开始搭建创业公司后台技术栈

有点眼晕,以上只是我们会用到的一些语言的合集,而且只是语言层面的一部分,就整个后台技术栈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从语言开始,还有很多很多的内容。今天要说的后台是大后台的概念,放在服务器上的东西都属于后台的东西,比如使用的框架,语言,数据库,服务,操作系统等等,整个后台技术栈我的理解包括4个层面的内容:

  • 语言: 用了哪些开发语言,如:c++/java/go/php/python/ruby等等;
  • 组件:用了哪些组件,如:MQ组件,数据库组件等等;
  • 流程:怎样的流程和规范,如:开发流程,项目流程,发布流程,监控告警流程,代码规范等等;
  • 系统:系统化建设,上面的流程需要有系统来保证,如:规范发布流程的发布系统,代码管理系统等等;

结合以上的的4个层面的内容,整个后台技术栈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后台技术栈结构]

以上的这些内容都需要我们从零开始搭建,在创业公司,没有大公司那些完善的基础设施,需要我们从开源界,从云服务商甚至有些需要自己去组合,去拼装,去开发一个适合自己的组件或系统以达成我们的目标。咱们一个个系统和组件的做选型,最终形成我们的后台技术栈。

一、各系统组件选型

1、项目管理/Bug管理/问题管理

项目管理软件是整个业务的需求,问题,流程等等的集中地,大家的跨部门沟通协同大多依赖于项目管理工具。有一些 SAAS 的项目管理服务可以使用,但是很多时间不满足需求,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开源的项目,这些项目本身有一定的定制能力,有丰富的插件可以使用,一般的创业公司需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常用的项目如下:

  • Redmine: 用 Ruby 开发的,有较多的插件可以使用,能自定义字段,集成了项目管理,BUG 问题跟踪,WIKI 等功能,不过好多插件 N 年没有更新了;
  • Phabricator: 用 PHP 开发的,facebook 之前的内部工具,开发这工具的哥们离职后自己搞了一个公司专门做这个软件,集成了代码托管, Code Review,任务管理,文档管理,问题跟踪等功能,强烈推荐较敏捷的团队使用;
  • Jira:用 Java 开发的,有用户故事,task 拆分,燃尽图等等,可以做项目管理,也可以应用于跨部门沟通场景,较强大;
  • 悟空CRM :这个不是项目管理,这个是客户管理,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是因为在 To B 的创业公司里面,往往是以客户为核心来做事情的,可以将项目管理和问题跟进的在悟空 CRM 上面来做,他的开源版本已经基本实现了 CR< 的核心 功能,还带有一个任务管理功能,用于问题跟进,不过用这个的话,还是需要另一个项目管理的软件协助,顺便说一嘴,这个系统的代码写得很难维护,只能适用于客户规模小(1万以内)时。

2、DNS

DNS 是一个很通用的服务,创业公司基本上选择一个合适的云厂商就行了,国内主要是两家:

  • 阿里万网:阿里 2014 年收购了万网,整合了其域名服务,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阿里万网,其中就包含 DNS 这块的服务;
  • 腾讯 DNSPod: 腾讯 2012 年以 4000 万收购 DNSPod 100% 股份,主要提供域名解析和一些防护功能;

如果你的业务是在国内,主要就是这两家,选 一个就好,像今日头条这样的企业用的也是 DNSPod 的服务,除非一些特殊的原因才需要自建,比如一些 CDN 厂商,或者对区域有特殊限制的。要实惠一点用阿里最便宜的基础版就好了,要成功率高一些,还是用DNSPod 的贵的那种。

在国外还是选择亚马逊吧,阿里的 DNS 服务只有在日本和美国有节点,东南亚最近才开始部点, DNSPod 也只有美国和日本,像一些出海的企业,其选择的云服务基本都是亚马逊。

如果是线上产品,DNS 强烈建议用付费版,阿里的那几十块钱的付费版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如果还需要一些按省份或按区域调试的逻辑,则需要加钱,一年也就几百块,省钱省力。

如果是国外,优先选择亚马逊,如果需要国内外互通并且有自己的 APP 的话,建议还是自己实现一些容灾逻辑或者智能调度,因为没有一个现成的 DNS 服务能同时较好的满足国内外场景,或者用多个域名,不同的域名走不同的 DNS 。

3、LB(负载均衡)

LB(负载均衡)是一个通用服务,一般云厂商的 LB 服务基本都会如下功能:

  • 支持四层协议请求(包括 TCP、UDP 协议);
  • 支持七层协议请求(包括 HTTP、HTTPS 协议);
  • 集中化的证书管理系统支持 HTTPS 协议;
  • 健康检查;

如果你线上的服务机器都是用的云服务,并且是在同一个云服务商的话,可以直接使用云服务商提供的 LB 服务,如阿里云的 SLB,腾讯云的 CLB, 亚马逊 的 ELB 等等。如果是自建机房基本都是 LVS + Nginx。

4、CDN

CDN 现在已经是一个很红很红的市场,基本上只能挣一些辛苦钱,都是贴着成本在卖。国内以网宿为龙头,他们家占据整个国内市场份额的40%以上,后面就是腾讯,阿里。网宿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直播的兴起而崛起。

国外,Amazon 和 Akamai 合起来占比大概在 50%,曾经的国际市场老大 Akamai 拥有全球超一半的份额,在 Amazon CDN入局后,份额跌去了将近 20%,众多中小企业都转向后者,Akamai 也是无能为力。

国内出海的 CDN 厂商,更多的是为国内的出海企业服务,三家大一点的 CDN 服务商里面也就网宿的节点多一些,但是也多不了多少。阿里和腾讯还处于前期阶段,仅少部分国家有节点。

就创业公司来说,CDN 用腾讯云或阿里云即可,其相关系统较完善,能轻松接入,网宿在系统支持层面相对较弱一些,而且还贵一些。并且,当流量上来后,CDN 不能只用一家,需要用多家,不同的 CDN 在全国的节点覆盖不一样,而且针对不同的客户云厂商内部有些区分客户集群,并不是全节点覆盖(但有些云厂商说自己是全网节点),除了节点覆盖的问题,多 CDN 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容灾的作用。

5、RPC框架

维基百科对 RPC 的定义是: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RPC)是一个计算机通信协议。该协议允许运行于一台计算机的程序调用另一台计算机的子程序,而程序员无需额外地为这个交互作用编程。

通俗来讲,一个完整的RPC调用过程,就是 Server 端实现了一个函数,客户端使用 RPC 框架提供的接口,调用这个函数的实现,并获取返回值的过程。

业界 RPC 框架大致分为两大流派,一种侧重跨语言调用,另一种是偏重服务治理。

跨语言调用型的 RPC 框架有 Thrift、gRPC、Hessian、Hprose 等。这类 RPC 框架侧重于服务的跨语言调用,能够支持大部分的语言进行语言无关的调用,非常适合多语言调用场景。但这类框架没有服务发现相关机制,实际使用时需要代理层进行请求转发和负载均衡策略控制。

其中,gRPC 是 Google 开发的高性能、通用的开源 RPC 框架,其由 Google 主要面向移动应用开发并基于 HTTP/2 协议标准而设计,基于 ProtoBuf(Protocol Buffers) 序列化协议开发,且支持众多开发语言。本身它不是分布式的,所以要实现框架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的开发。

Hprose(High Performance Remote Object Service Engine) 是一个 MIT 开源许可的新型轻量级跨语言跨平台的面向对象的高性能远程动态通讯中间件。

服务治理型的 RPC 框架的特点是功能丰富,提供高性能的远程调用、服务发现及服务治理能力,适用于大型服务的服务解耦及服务治理,对于特定语言(Java)的项目可以实现透明化接入。缺点是语言耦合度较高,跨语言支持难度较大。国内常见的冶理型 RPC 框架如下:

  • Dubbo: Dubbo 是阿里巴巴公司开源的一个 Java 高性能优秀的服务框架,使得应用可通过高性能的 RPC 实现服务的输出和输入功能,可以和 Spring 框架无缝集成。当年在淘宝内部,Dubbo 由于跟淘宝另一个类似的框架 HSF 有竞争关系,导致 Dubbo 团队解散,最近又活过来了,有专职同学投入。
  • DubboX: DubboX 是由当当在基于 Dubbo 框架扩展的一个 RPC 框架,支持 REST 风格的远程调用、Kryo/FST 序列化,增加了一些新的feature。
  • Motan: Motan 是新浪微博开源的一个 Java 框架。它诞生的比较晚,起于 2013 年,2016 年 5 月开源。Motan 在微博平台中已经广泛应用,每天为数百个服务完成近千亿次的调用。
  • rpcx: rpcx 是一个类似阿里巴巴 Dubbo 和微博  Motan 的分布式的 RPC 服务框架,基于 Golang net/rpc 实现。但是 rpcx 基本只有一个人在维护,没有完善的社区,使用前要慎重,之前做 Golang 的 RPC 选型时也有考虑这个,最终还是放弃了,选择了 gRPC,如果想自己自研一个 RPC 框架,可以参考学习一下。

6、名字发现/服务发现

名字发现和服务发现分为两种模式,一个是客户端发现模式,一种是服务端发现模式。

框架中常用的服务发现是客户端发现模式。

所谓服务端发现模式是指客户端通过一个负载均衡器向服务发送请求,负载均衡器查询服务注册表并把请求路由到一台可用的服务实例上。现在常用的负载均衡器都是此类模式,常用于微服务中。

所有的名字发现和服务发现都要依赖于一个可用性非常高的服务注册表,业界常用的服务注册表有如下三个:

  • etcd,一个高可用、分布式、一致性、key-value方式的存储,被用在分享配置和服务发现中。两个著名的项目使用了它:k8s和Cloud Foundry。
  • consul,一个发现和配置服务的工具,为客户端注册和发现服务提供了API,Consul还可以通过执行健康检查决定服务的可用性。
  • Apache Zookeeper,是一个广泛使用、高性能的针对分布式应用的协调服务。Apache Zookeeper本来是 Hadoop 的子工程,现在已经是顶级工程了。

除此之外也可以自己实现服务实现,或者用 Redis 也行,只是需要自己实现高可用性。

7、关系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关系数据,如 Oracle, MySQL,Maria, DB2,PostgreSQL 等等,另一种是 NewSQL,即至少要满足以下五点的新型关系数据库:

  1. 完整地支持SQL,支持JOIN / GROUP BY /子查询等复杂SQL查询;
  2. 支持传统数据标配的 ACID 事务,支持强隔离级别。
  3. 具有弹性伸缩的能力,扩容缩容对于业务层完全透明。
  4. 真正的高可用,异地多活、故障恢复的过程不需要人为的接入,系统能够自动地容灾和进行强一致的数据恢复。
  5. 具备一定的大数据分析能力

传统关系数据库用得最多的是 MySQL,成熟,稳定,一些基本的需求都能满足,在一定数据量级之前基本单机传统数据库都可以搞定,而且现在较多的开源系统都是基于 MySQL,开箱即用,再加上主从同步和前端缓存,百万 pv 的应用都可以搞定了。不过 CentOS 7 已经放弃了 MySQL,而改使用 MariaDB。MariaDB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 MySQ L的一个分支,主要由开源社区在维护,采用GPL 授权许可。开发这个分支的原因之一是:甲骨文公司收购了 MySQL 后,有将 MySQ L闭源的潜在风险,因此社区采用分支的方式来避开这个风险。

在 Google 发布了  F1: A Distributed SQL Database That Scales 和  Spanner: Google’s Globally-Distributed Databasa 之后,业界开始流行起 NewSQL。于是有了 CockroachDB,于是有了 奇叔公司的 TiDB。国内已经有比较多的公司使用 TiDB,之前在创业公司时在大数据分析时已经开始应用 TiDB,当时应用的主要原因是 MySQL 要使用分库分表,逻辑开发比较复杂,扩展性不够。

8、NoSQL

NoSQL 顾名思义就是 Not-Only SQL,也有人说是 No – SQL, 个人偏向于Not – Only SQL,它并不是用来替代关系库,而是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的补充而存在。

常见 NoSQL 有4个类型:

  1. 键值,适用于内容缓存,适合混合工作负载并发高扩展要求大的数据集,其优点是简单,查询速度快,缺点是缺少结构化数据,常见的有 Redis, Memcache, BerkeleyDB 和 Voldemort 等等;
  2. 列式,以列簇式存储,将同一列数据存在一起,常见于分布式的文件系统,其中以 Hbase,Cassandra 为代表。Cassandra 多用于写多读少的场景,国内用得比较多的有 360,大概 1500 台机器的集群,国外大规模使用的公司比较多,如 Ebay,Instagram,Apple 和沃尔玛等等;
  3. 文档,数据存储方案非常适用承载大量不相关且结构差别很大的复杂信息。性能介于 kv 和关系数据库之间,它的灵感来于 lotus notes,常见的有 MongoDB,CouchDB 等等;
  4. 图形,图形数据库擅长处理任何涉及关系的状况。社交网络,推荐系统等。专注于构建关系图谱,需要对整个图做计算才能得出结果,不容易做分布式的集群方案,常见的有 Neo4J,InfoGrid 等。

除了以上4种类型,还有一些特种的数据库,如对象数据库,XML 数据库,这些都有针对性对某些存储类型做了优化的数据库。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何时使用关系数据库,何时使用 NoSQL,使用哪种类型的数据库,这是我们在做架构选型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甚至会影响整个架构的方案。

9、消息中间件

消息中间件在后台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件,一般我们会在以下场景中使用消息中间件:

  • 异步处理:异步处理是使用消息中间件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工作中最常见的异步场景有用户注册成功后需要发送注册成功邮件、缓存过期时先返回老的数据,然后异步更新缓存、异步写日志等等;通过异步处理,可以减少主流程的等待响应时间,让非主流程或者非重要业务通过消息中间件做集中的异步处理。
  • 系统解耦:比如在电商系统中,当用户成功支付完成订单后,需要将支付结果给通知ERP系统、发票系统、WMS、推荐系统、搜索系统、风控系统等进行业务处理;这些业务处理不需要实时处理、不需要强一致,只需要最终一致性即可,因此可以通过消息中间件进行系统解耦。通过这种系统解耦还可以应对未来不明确的系统需求。
  • 削峰填谷:当系统遇到大流量时,监控图上会看到一个一个的山峰样的流量图,通过使用消息中间件将大流量的请求放入队列,通过消费者程序将队列中的处理请求慢慢消化,达到消峰填谷的效果。最典型的场景是秒杀系统,在电商的秒杀系统中下单服务往往会是系统的瓶颈,因为下单需要对库存等做数据库操作,需要保证强一致性,此时使用消息中间件进行下单排队和流控,让下单服务慢慢把队列中的单处理完,保护下单服务,以达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业界消息中间件是一个非常通用的东西,大家在做选型时有使用开源的,也有自己造轮子的,甚至有直接用 MySQL 或 Redis 做队列的,关键看是否满足你的需求,如果是使用开源的项目,以下的表格在选型时可以参考:

[图3]

以上图的纬度为:名字 成熟度所属社区/公司 文档 授权方式 开发语言支持的协议 客户端支持的语言 性能 持久化 事务 集群 负载均衡 管理界面 部署方式 评价

10 、代 码管理

代码是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命脉之一,代码管理很重要,常见的考量点包括两块:

  • 安全和权限管理,将代码放到内网并且对于关系公司命脉的核心代码做严格的代码控制和机器的物理隔离;
  • 代码管理工具,Git 作为代码管理的不二之选,你值得拥有。Gitlab 是当今最火的开源 Git 托管服务端,没有之一,虽然有企业版,但是其社区版基本能满足我们大部分需求,结合 Gerrit 做 Code review,基本就完美了。当然 Gitlab 也有代码对比,但没Gerrit 直观。Gerrit 比 Gitlab 提供了更好的代码检查界面与主线管理体验,更适合在对代码质量有高要求的文化下使用。

11、持续集成

持续集成简,称 CI(continuous integration), 是一种软件开发实践,即团队开发成员经常集成他们的工作,每天可能会发生多次集成。每次集成都通过自动化的构建(包括编译,发布,自动化测试)来验证,从而尽早地发现集成错误。持续集成为研发流程提供了代码分支管理/比对、编译、检查、发布物输出等基础工作,为测试的覆盖率版本编译、生成等提供统一支持。

业界免费的持续集成工具中系统我们有如下一些选择:

  • Jenkins:Jjava写的 有强大的插件机制,MIT协议开源 (免费,定制化程度高,它可以在多台机器上进行分布式地构建和负载测试)。Jenkins可以算是无所不能,基本没有 Jenkins 做不了的,无论从小型团队到大型团队 Jenkins 都可以搞定。 不过如果要大规模使用,还是需要有人力来学习和维护。
  • TeamCity: TeamCity与Jenkins相比使用更加友好,也是一个高度可定制化的平台。但是用的人多了,TeamCity就要收费了。
  • Strider: Strider 是一个开源的持续集成和部署平台,使用 Node.js 实现,存储使用的是 MongoDB,BSD 许可证,概念上类似 Travis 和Jenkins。
  • GitLabCI:从GitLab8.0开始,GitLab CI 就已经集成在 GitLab,我们只要在项目中添加一个 .gitlab-ci.yml 文件,然后添加一个Runner,即可进行持续集成。并且 Gitlab 与 Docker 有着非常好的相互协作的能力。免费版与付费版本不同可以参见这里: https://about.gitlab.com/products/feature-comparison/
  • Travis:Travis 和 Github 强关联;闭源代码使用 SaaS 还需考虑安全问题; 不可定制;开源项目免费,其它收费;
  • Go: Go是ThoughtWorks公司最新的Cruise Control的化身。除了 ThoughtWorks 提供的商业支持,Go是免费的。它适用于Windows,Mac和各种Linux发行版。

12、日志系统

日志系统一般包括打日志,采集,中转,收集,存储,分析,呈现,搜索还有分发等。一些特殊的如染色,全链条跟踪或者监控都可能需要依赖于日志系统实现。日志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工具的建设,还有规范和组件的建设,最好一些基本的日志在框架和组件层面加就行了,比如全链接跟踪之类的。

对于常规日志系统ELK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ELK 包括如下组件:

  • ElasticSearch 是个开源分布式搜索引擎,它的特点有:分布式,零配置,自动发现,索引自动分片,索引副本机制,restful风格接口,多数据源,自动搜索负载等。
  • Logstash 是一个完全开源的工具,它可以对你的日志进行收集、分析,并将其存储供以后使用。
  • Kibana 是一个开源和免费的工具,它可以为 Logstash 和 ElasticSearch 提供的日志分析友好的 Web 界面,可以帮助汇总、分析和搜索重要数据日志。

Filebeat 已经完全替代了 Logstash-Forwarder 成为新一代的日志采集器,同时鉴于它轻量、安全等特点,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它。

因为免费的 ELK 没有任何安全机制,所以这里使用了 Nginx 作反向代理,避免用户直接访问 Kibana 服务器。加上配置 Nginx 实现简单的用户认证,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性。另外,Nginx 本身具有负载均衡的作用,能够提高系统访问性能。ELK 架构如图4所示:

[图4] ELK 流程图

对于有实时计算的需求,可以使用 Flume+Kafka+Storm+MySQL方案,一 般架构如图5所示:

[图5] 实时分析系统架构图

其中:

  • Flume 是一个分布式、可靠、和高可用的海量日志采集、聚合和传输的日志收集系统,支持在日志系统中定制各类数据发送方,用于收集数据;同时,Flume 提供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并写到各种数据接受方(可定制)的能力。
  • Kafka 是由 Apache 软件基金会开发的一个开源流处理平台,由 Scala 和 Java 编写。其本质上是一个“按照分布式事务日志架构的大规模发布/订阅消息队列”,它以可水平扩展和高吞吐率而被广泛使用。

Kafka 追求的是高吞吐量、高负载,Flume 追求的是数据的多样性,二者结合起来简直完美。

13、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只包含与后台相关的,这里主要是两块,一个是操作系统层的监控,比如机器负载,IO,网络流量,CPU,内存等操作系统指标的监控。另一个是服务质量和业务质量的监控,比如服务的可用性,成功率,失败率,容量,QPS 等等。常见业务的监控系统先有操作系统层面的监控(这部分较成熟),然后扩展出其它监控,如 zabbix,小米的 open-falcon,也有一出来就是两者都支持的,如 prometheu s。如果对业务监控要求比较高一些,在创业选型中建议可以优先考虑 prometheus。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分布,如图6所示

[图6 监控系统分布]

亚洲区域使用 zabbix 较多,而美洲和欧洲,以及澳大利亚使用 prometheus 居多,换句话说,英文国家地区(发达国家?)使用prometheus 较多。

Prometheus 是由 SoundCloud 开发的开源监控报警系统和时序列数据库( TSDB )。Prometheus 使用 Go 语言开发,是 Google BorgMon 监控系统的开源版本。相对于其它监控系统使用的 push 数据的方式,prometheus 使用的是 pull 的方式,其架构如图7所示:

[图7] prometheus架构图

如上图所示,prometheus 包含的主要组件如下:

  • Prometheus Server 主要负责数据采集和存储,提供 PromQL 查询语言的支持。Server 通过配置文件、文本文件、Zookeeper、Consul、DNS SRV Lookup等方式指定抓取目标。根据这些目标会,Server 定时去抓取 metric s数据,每个抓取目标需要暴露一个 http 服务的接口给它定时抓取。
  • 客户端SDK:官方提供的客户端类库有 go、java、scala、python、ruby,其他还有很多第三方开发的类库,支持 nodejs、php、erlang 等。
  • Push Gateway 支持临时性 Job 主动推送指标的中间网关。
  • Exporter Exporter 是Prometheus的一类数据采集组件的总称。它负责从目标处搜集数据,并将其转化为 Prometheus 支持的格式。与传统的数据采集组件不同的是,它并不向中央服务器发送数据,而是等待中央服务器主动前来抓取。Prometheus提供多种类型的 Exporter 用于采集各种不同服务的运行状态。目前支持的有数据库、硬件、消息中间件、存储系统、HTTP服务器、JMX等。
  • alertmanager:是一个单独的服务,可以支持 Prometheus 的查询语句,提供十分灵活的报警方式。
  • Prometheus HTTP API的查询方式,自定义所需要的输出。
  • Grafana 是一套开源的分析监视平台,支持 Graphite, InfluxDB, OpenTSDB, Prometheus, Elasticsearch, CloudWatch 等数据源,其 UI 非常漂亮且高度定制化。

创业公司选择 Prometheus + Grafana 的方案,再加上统一的服务框架(如 gRPC ),可以满足大部分中小团队的监控需求。

14、配置系统

随着程序功能的日益复杂,程序的配置日益增多:各种功能的开关、降级开关,灰度开关,参数的配置、服务器的地址、数据库配置等等,除此之外,对后台程序配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配置修改后实时生效,灰度发布,分环境、分用户,分集群管理配置,完善的权限、审核机制等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的通过配置文件、数据库等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开发人员对配置管理的需求,业界有如下两种方案:

  • 基于 zk 和 etcd,支持界面和 api ,用数据库来保存版本历史,预案,走审核流程,最后下发到 zk 或 etcd 这种有推送能力的存储里(服务注册本身也是用 zk 或 etcd,选型就一块了)。客户端都直接和 zk 或 etcd 打交道。至于灰度发布,各家不同,有一种实现是同时发布一个需要灰度的 IP 列表,客户端监听到配置节点变化时,对比一下自己是否属于该列表。PHP 这种无状态的语言和其他 zk/etcd 不支持的语言,只好自己在客户端的机器上起一个 Agent 来监听变化,再写到配置文件或共享内存,如 360 的 Qconf。
  • 基于运维自动化的配置文件的推送,审核流程,配置数据管理和方案一类似,下发时生成配置文件,基于运维自动化工具如Puppet,Ansible 推送到每个客户端,而应用则定时重新读取这个外部的配置文件,灰度发布在下发配置时指定IP列表。

创业公司前期不需要这种复杂,直接上 zk,弄一个界面管理 zk 的内容,记录一下所有人的操作日志,程序直连 zk,或者或者用Qconf 等基于 zk 优化后的方案。

15、发布系统/部署系统

从软件生产的层面看,代码到最终服务的典型流程如图8所示:

[图8 流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从开发人员写下代码到服务最终用户是一个漫长过程,整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 从代码(Code)到成品库(Artifact)这个阶段主要对开发人员的代码做持续构建并把构建产生的制品集中管理,是为部署系统准备输入内容的阶段。
  • 从制品到可运行服务 这个阶段主要完成制品部署到指定环境,是部署系统的最基本工作内容。
  • 从开发环境到最终生产环境 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一次变更在不同环境的迁移,是部署系统上线最终服务的核心能力。

发布系统集成了制品管理,发布流程,权限控制,线上环境版本变更,灰度发布,线上服务回滚等几方面的内容,是开发人员工作结晶最终呈现的重要通道。开源的项目中没有完全满足的项目,如果只是 Web 类项目,Walle、Piplin 都是可用的,但是功能不太满足,创业初期可以集成 Jenkins + Gitlab + Walle (可以考虑两天时间完善一下),以上方案基本包括 制品管理,发布流程,权限控制,线上环境版本变更,灰度发布(需要自己实现),线上服务回滚等功能。

16、跳板机

跳板机面对的是需求是要有一种能满足角色管理与授权审批、信息资源访问控制、操作记录和审计、系统变更和维护控制要求,并生成一些统计报表配合管理规范来不断提升IT内控的合规性,能对运维人员操作行为的进行控制和审计,对误操作、违规操作导致的操作事故,快速定位原因和责任人。其功能模块一般包括:帐户管理、认证管理、授权管理、审计管理等等

开源项目中,Jumpserver 能够实现跳板机常见需求,如授权、用户管理、服务器基本信息记录等,同时又可批量执行脚本等功能;其中录像回放、命令搜索、实时监控等特点,又能帮助运维人员回溯操作历史,方便查找操作痕迹,便于管理其他人员对服务器的操作控制。

17、机器管理

机器管理的工具选择的考量可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是否简单,是否需要每台机器部署agent(客户端)
  2. 语言的选择(puppet/chef vsansible/saltstack)开源技术,不看官网不足以熟练,不懂源码不足以精通;Puppet、Chef基于Ruby开发,ansible、saltstack基于python开发的
  3. 速度的选择(ansiblevssaltstack) ansible基于SSH协议传输数据,Saltstack使用消息队列zeroMQ传输数据;大规模并发的能力对于几十台-200台规模的兄弟来讲,ansible的性能也可接受,如果一次操作上千台,用salt好一些。

如图9所示:

[图9 机器管理软件对比]

一般创业公司选择 Ansible 能解决大部问题,其简单,不需要安装额外的客户端,可以从命令行来运行,不需要使用配置文件。至于比较复杂的任务,Ansible 配置通过名为 Playbook 的配置文件中的 YAML 语法来加以处理。Playbook 还可以使用模板来扩展其功能。

二、创业公司的选择

1、选择合适的语言

  • 选择团队熟悉的/能掌控的,创业公司人少事多,无太多冗余让研发团队熟悉新的语言,能快速上手,能快速出活,出了问题能快速解决的问题的语言才是好的选择。
  • 选择更现代一些的,这里的现代是指语言本身已经完成一些之前需要特殊处理的特性,比如内存管理,线程等等。
  • 选择开源轮子多的或者社区活跃度高的,这个原则是为了保证在开发过程中减少投入,有稳定可靠的轮子可以使用,遇到问题可以在网上快速搜索到答案。
  • 选择好招人的 一门合适的语言会让创业团队减少招聘的成本,快速招到合适的人。
  • 选择能让人有兴趣的 与上面一点相关,让人感兴趣,在后面留人时有用。

2、选择合适的组件和云服务商

  • 选择靠谱的云服务商;
  • 选择云服务商的组件;
  • 选择成熟的开源组件,而不是最新出的组件;
  • 选择采用在一线互联网公司落地并且开源的,且在社区内形成良好口碑的产品;
  • 开源社区活跃度;

选择靠谱的云服务商,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哪个服务商都不靠谱,他们所承诺的那些可用性问题基本上都会在你的身上发生,这里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做一些工作,比如多服务商备份,如用CDN,你一定不要只选一家,至少选两家,一个是灾备,保持后台切换的能力,另一个是多点覆盖,不同的服务商在CDN节点上的资源是不一样的。

选择了云服务商以后,就会有很多的产品你可以选择了,比较存储,队列这些都会有现成的产品,这个时候就纠结了,是用呢?还是自己在云主机上搭呢?在这里我的建议是前期先用云服务商的,大了后再自己搞,这样会少掉很多运维的事情,但是这里要多了解一下云服务商的组件特性以及一些坑,比如他们内网会经常断开,他们升级也会闪断,所以在业务侧要做好容错和规避。

关于开源组件,尽可能选择成熟的,成熟的组件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基本不会出大的问题,并且有成套的配套工具,出了问题在网上也可以很快的找到答案,你所遇到的坑基本上都有人踩过了。

3、制定流程和规范

  • 制定开发的规范,代码及代码分支管理规范,关键性代码仅少数人有权限;
  • 制定发布流程规范,从发布系统落地;
  • 制定运维规范;
  • 制定数据库操作规范,收拢数据库操作权限;
  • 制定告警处理流程,做到告警有人看有人处理;
  • 制定汇报机制,晨会/周报;

4、自研和选型合适的辅助系统

所有的流程和规范都需要用系统来固化,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如何选择这些系统呢?参照上个章节咱们那些开源的,对比一下选择的语言,组件之类的,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即可。

比如项目管理的,看下自己是什么类型的公司,开发的节奏是怎样的,瀑布,敏捷的 按项目划分,还是按客户划分等等,平时是按项目组织还是按任务组织等等

比如日志系统,之前是打的文本,那么上一个elk,规范化一些日志组件,基本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用考虑日志系统的问题,最多拆分一下或者扩容一下。等到组织大了,自己搞一个日志系统。

比如代码管理,项目管理系统这些都放内网,安全,在互联网公司来说,属于命脉了,命脉的东西还是放在别人拿不到或很难拿到的地方会比较靠谱一些。

5、选择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技术栈的选择有点像做出了某种承诺,在一定的时间内这种承诺没法改变,于是我们需要在选择的时候有一些思考。

看前面内容,有一个词出现了三次,合适,选择是合适的,不是最好,也不是最新,是最合适,适合是针对当下,这种选择是最合适的吗?比如用 Go 这条线的东西,技术比较新,业界组件储备够吗?组织内的人员储备够吗?学习成本多少?写出来的东西能满足业务性能要求吗?能满足时间要求吗?

向未来看一眼,在一年到三年内,我们需要做出改变吗?技术栈要做根本性的改变吗?如果组织发展很快,在 200 人,500 人时,现有的技术栈是否需要大动?

创业过程中需要考虑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仅是花费多少钱,付出多少工资,有时更重要的是时间成本,很多业务在创业时大家拼的就是时间,就是一个时间窗,过了就没你什么事儿了。

三、基于云的创业公司后台技术架构

结合上面内容的考量,在对一个个系统和组件的做选型之后,以云服务为基础,一个创业公司的后台技术架构如图10所示:

[图10 后台技术架构]

参考资料

http://database.51cto.com/art/201109/291781.ht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Kafka

https://prometheus.io/docs/introduction/overview/

http://deadline.top/2016/11/23/配置中心那点事/

http://blog.fit2cloud.com/2016/01/26/deployment-system.html

from:http://www.phppan.com/2018/04/svr-stack/

HTTP协议冷知识大全

如果不用HTTPS,HTTP协议如何安全的传输密码信息?

HTTP协议是纯文本协议,没有任何加密措施。通过HTTP协议传输的数据都可以在网络上被完全监听。如果用户登陆时将用户名和密码直接明文通过HTTP协议传输过去了,那么密码可能会被黑客窃取。
一种方法是使用非对称加密。GET登陆页面时,将公钥以Javascript变量的形式暴露给浏览器。然后用公钥对用户的密码加密后,再将密码密文、用户名和公钥一起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会提前存储公钥和私钥的映射信息,通过客户端发过来的公钥就可以查出对应的私钥,然后对密码密文进行解密就可以还原出密码的明文。
为了加强公钥私钥的安全性,服务器应该动态生成公钥私钥对,并且使用后立即销毁。但是动态生成又是非常耗费计算资源的,所以一般服务器会选择Pool方法提供有限数量的公钥私钥对池,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刷新一次Pool。

640文件路径攻击

很多操作系统都会使用..符号表示上层目录。如果黑客在URL的路径里面使用..符号引用上层目录,而服务器没有做好防范的话就有可能导致黑客可以直接访问权限之外的文件。比如使用多级..符号就可以引用到根目录,进一步就可以访问任意文件。
所以很多服务器都禁止在URL路径里出现..符号以避免被攻击。
文件路径攻击也是很多黑客非常喜爱使用的攻击方法之一。如果你的服务器有一定的访问量,打开你的nginx日志,你就会偶尔发现有一些奇怪的URL里面有一堆..符号,这种URL的出现就表示网络上的黑客正在尝试攻击你的服务器。

DNS欺骗

HTTP协议严重依赖于DNS域名解析。任意一个域名类网址的访问都需要经过域名解析的过程得到目标服务的IP地址才能成功继续下去。
如果掌管DNS服务的运营商作恶将域名解析到不正确的IP,指向一个钓鱼的网页服务。用户如果没有觉察,就可能会将自己的敏感信息提交给冒牌的服务器。

642谨慎使用外部的HTTP代理

HTTP代理作为客户端到服务器之间的中间路由节点,它起到传话人和翻译官的角色。
如果这个翻译官不靠谱的话,客户端是会拿到错误的返回数据的。它同DNS欺骗一样,是可以对客户端进行钓鱼攻击的。
如果这个翻译官口风不严的话,它可能会将它听到的敏感信息泄露给别人

643413 Request Entity Too Large

客户端上传图片太大超过服务器限制时,服务器返回413错误。

414 Request-URI Too Long

客户端访问的URI太长,超出了服务器允许限制,服务器返回414错误。

202 Accepted

常用于异步请求。客户端发送请求到服务器,服务器立即返回一个202 Accepted表示已经成功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
后面怎么处理由服务器自己决定,一般服务器会给客户端预留一个可以查询处理状态的接口,客户端可以选择轮训该接口来知道请求的处理进度和结果。

POST提交数据的方式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提交数据表单时经常使用,Body内部存放的是转码后的键值对。

POST http://xyz.com HTTP/1.1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charset=utf-8
a=1&b=2&c=3&c=4

application/json

提交结构化表单时使用,Body内部存放的是JSON字符串。ElasticSearch的查询协议使用的是这种方式。

POST http://xyz.com HTTP/1.1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charset=utf-8
{"a": 1, "b": 2, "c": [3, 4]}

multipart/form-data

上传文件时经常使用。这种格式比较复杂,它是为了支持多文件上传混合表单数据而设计的一种特殊的格式。

<form action="http://example.com/upload" method="post" enctype="multipart/form-data">
  <p><input type="text" name="key1" value="value1">
  <p><input type="text" name="key2" value="value2">
  <p><input type="file" name="file1">
  <p><input type="file" name="file2">
  <p><button type="submit">Submit</button>
</form>

用户填充了表单设置了待上传的文件,点击Submit,传输数据大致如下

POST /upload HTTP/1.1
Content-Length:xxxxx
Content-Type:multipart/form-data; boundary=----WebKitFormBoundaryKOThiwE6HubGib7j
Host:example.com
------WebKitFormBoundaryKOThiwE6HubGib7j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key1"
value1
------WebKitFormBoundaryKOThiwE6HubGib7j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key2"
value2
------WebKitFormBoundaryKOThiwE6HubGib7j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file1"; filename="file1name.png"
Content-Type: image/png
file1 content here
------WebKitFormBoundaryKOThiwE6HubGib7j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file2"; filename="file2name.jpeg"
Content-Type: image/jpeg
file2 content here
------WebKitFormBoundaryKOThiwE6HubGib7j--

Cookie

浏览器请求的Cookie中往往会携带敏感信息。服务器一般会将当前用户的会话ID存在cookie里,会话的具体内容存在服务器端,会话的内容很敏感。

浏览器请求时会携带Cookie信息,服务器根据Cookie信息中的会话ID找到对应的会话内容。会话内容里可能存储了用户的权限信息,拿到这部分权限信息后就可能随意控制修改用户的数据。

644因为HTTP协议的不安全性,请求数据包很容易被窃听,Cookie中的会话信息很容易被盗。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在会话中记录用户的终端信息和IP地址信息,如果这些信息突然发生改变,需要强制用户重新认证。

不过高级的黑客是可以伪造出和用户真实请求一摸一样的数据包的。最彻底的解决方案还是采用HTTPS协议。

普通的Cookie信息可以通过Javascript脚本获取到。如果黑客通过某种方式在网页中植入不安全的脚本,将用户的Cookie拿到然后发送到远程的第三方服务器中,那么Cookie中的信息就被泄露了。

Cookie的两个重要属性

Set-Cookie: id=a3fWa; Expires=Wed, 21 Oct 2015 07:28:00 GMT; Secure; HttpOnly

被标记为Secure的Cookie信息在HTTP请求中不会被传送,它只会在HTTPS请求中传送,避免数据被泄露。

被标记为HttpOnly的Cookie信息是无法通过Javascript API获取到的,它只会在请求中传送。这样可以避免黑客通过网页脚本方式窃取Cookie中的敏感信息。

Cookie(甜点)如此好吃,黑客们总想通过Cookie做各种文章。

645CSRF(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CSRF跨站请求伪造有很多别名,比如One-Click Attack(一键攻击),比如Session Riding(搭便车攻击)

假设在在一个社区博客网站中,删除个人的文章只需要一个URL就可以,Cookie中的会话权限信息会自动附加到请求上。

# 123456为文章的ID
http://example.com/blog/123456/delete

那么当别人伪造了一个上面的链接地址诱惑你去点击,比如通过站内信件、私聊、博客评论、图片链接或者在别的什么网站上随机制造的一个链接。你不经意点了一下,就丢了你的文章。所以它被称为一键攻击。因为这是借用了你当前登陆的会话信息来搞事,所以也被称为搭便车攻击。

如果在一个金融系统中,转账要是也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URL进行的话,那这种危险就非同小可。

646这就要求修改性的操作务必不得使用简单的GET请求进行处理。但是即使这种情况下你改成了POST请求,黑客依然有办法伪造请求,那就是通过iframe。

黑客在别的什么网站上伪造了一个POST表单,诱惑你去submit。如果只是普通的内嵌进HTML网页的表单,用户提交时会出现跨域问题。因为当前网站的域名和表单提交的目标域名不一致。但是如果通过iframe来内嵌表单,则可以绕过跨域的问题,而用户却完全没有任何觉察。

为了防范CSRF攻击,聪明的网站的POST表单里都会带上CSRF_TOKEN这个隐藏字段。CSRF_TOKEN是根据用户的会话信息生成的。当表单提交时,会将token和用户的会话信息做比对。如果匹配就是有效的提交请求。

<form method="POST" action="/blog/delete">
<label for="blog_id">博客ID</label>
<input type="text" name="blog_id" value="12345">
<input type="hidden" name="csrf_token" value="xxxxxxxxxxxx">
</form>

黑客必须拿到CSRF_TOKEN才可以借用用户的会话信息实施CSRF攻击,但是CSRF_TOKEN又必须由用户的会话信息才可以生成。黑客没有用户的会话信息,从而无法实施CSRF攻击。

XSS(Cross Site Scripting)

如果黑客可以在你的网页中植入任意Javascript脚本,那他就可以随意鱼肉你的账户。通过Javascript可以获取Cookie的信息,可以借用你的会话去调用一些隐秘的API,而这一些行为都是在偷偷的进行,你根本完全不知道。

<div>
# 用户内容Start
<script>send_to_hacker(document.cookie)</script>
# 用户内容END
</div>

这类攻击在一些UGC网站中非常常见,常见的博客类网站就是UGC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编辑内容来生成网页。

黑客也是用户。他可以编辑一段Javascript脚本作为内容提交上去。如果服务器没有做好防范,这段脚本就会在生成的网页中运行起来。当其它用户在登陆的状态下来浏览这个网页的时候,就悲剧了。

防范XSS一般是通过对输出的内容进行内容替换做到的。在HTML页面中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内容替换规则。
比较常见的是使用HTML entity编码将HTML标签之间的内容中的一些特殊的字符进行转码。

<div>
# safe now
&lt;script&gt;send_to_hacker(document.cookie)&lt;/script&gt;
</div>

还有些UGC内容在HTML标签的属性中、Javascript的变量中、URL、css代码中,他们转码的规则并不一样,具体方法可以去Google相关文档。

跨域

跨域是个很头痛的问题。

当你有多个后端服务,但是只有一个前端的时候,你想做前后端分离,就会遇到跨域问题。你发现你的前端js调用后端服务时控制台告诉你不ok。然后只好把这些服务都挂在了同一个nginx域名下面,通过url前缀区分。

647这时候你会想,跨域太TM讨厌了。既然跨域这么讨厌,那为什么浏览器非要限制跨域呢?

还是安全原因。

让我们回到上文的搭便车攻击(Session Riding),也就是骑着别人的会话来搞事情。

假设现在你的浏览器开了一个站点A,登陆了进去,于是cookie便记录了会话id。
然后你又不小心开了另一个站点B,这个站点页面一打开就开始执行一些恶意代码。这些代码的逻辑是调用站点A的API来获取站点A的数据,因为可以骑着(Ride)站点A的会话cookie。而这些数据正好是用户私密性的。于是用户在站点A上的私有信息就被站点B上的代码窃走了。这就是跨域的风险。

但是有时候我们又希望共享数据给不同的站点,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JSONP & CORS

JSONP(JSON Padding)

JSONP通过HTML的script标记实现了跨域共享数据的方式。JSON通过在网页里定义一个回调方法,然后在页面上插入一个动态script标签,指向目标调用地址。服务器会返回一段javascript代码,一般是some_callback(data)这种形式的回调。该段代码会在浏览器里自动执行,于是网页就得到了跨域服务器返回的数据。

<script>
function some_callback(data) {
    console.log(data)
}
</script>
<script src="http://example.com/someapi?callback=some_callback"></script>

因为JSONP是不携带cookie信息的,所以能有效避免搭便车攻击。JSONP是否可以获取到数据还需要服务器对这种调用提供显示支持,服务器必须将数据以javascript代码的形式返回才可以传递给浏览器。

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

JSONP的不足在于它只能发送GET请求,并且不能携带cookie。而CORS则可以发送任意类型的请求,可以选择性携带cookie。

CORS是通过Ajax发送的跨域请求技术。CORS的请求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请求,一种是复杂请求。简单请求就是头部很少很简单的GET/HEAD/POST请求。复杂请求就是非简单请求。

浏览器发现Ajax的请求是跨域的,就会在请求头添加一个Origin参数,指明当前请求的发起站点来源。服务器根据Origin参数来决定是否授权。

如果是简单请求,Ajax直接请求服务器。服务器会当成普通的请求直接返回内容,不同的是还会在响应头部添加几个重要的头部,其中最重要的头部是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example.com

浏览器如果在响应中没有读到这个头部,就会通知Ajax请求失败。虽然服务器返回了数据,浏览器也不让脚本读到数据,这就保证了跨域的安全。服务器就是通过请求的Origin参数来决定要不要响应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头部来决定是否允许指定网站的跨域请求。

如果是复杂请求,要走一个预检的流程。预检就是浏览器先向服务器发送一个Method为Options的请求,如果服务器允许跨域请求,浏览器再发起这个Ajax请求。所以CORS的复杂请求会比简单请求额外耗费一个TTL的时间。

CORS的细节请参见大神阮一峰的博文《跨域资源共享CORS详解》

from:https://mp.weixin.qq.com/s/aekcsgLG6jZw3LeF3R9ssQ

Amazon’s AWS

原文链接:A Beginner’s Guide To Scaling To 11 Million+ Users On Amazon’s AWS

译者:杰微刊–汪建

 

一个系统从一个用户到多于1100万用户访问,你将如何对你的系统进行扩展?Amazon的web服务解决方案架构师乔尔?威廉姆斯就此话题给出了一个精彩的演讲:2015扩展你的第一个一千万用户。
如果你是一个拥有较丰富的AWS使用经验的用户,这个演讲将不太适合你,但如果你作为一个刚接触云、刚接触AWS的新用户,或者你还没有跟上Amazon源源不断对外发布的AWS新特性,它将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资料。
正如大家所期望的,这个演讲讨论Amazon服务如何针对问题提出先进且主流的解决方案,Amazon平台总是令人印象深刻且拥有指导性。对于如何把所有产品组合在一起Amazon做了大量工作去提取出用户需要的是什么,并且确保Amazon对于每个用户的需求都拥有一个产品能满足这部分的需求。
演讲的一些有趣的要点:

1、一般刚开始时使用SQL而在必要时刻转向NoSQL。
2、一致的观点是通过引入组件去解耦系统,使用组件便于扩展并且组件故障不会影响到其他模块。组件便于使系统分层和构建微服务。
3、只把区别于已有任务的部分作为你的业务逻辑,不要重复发明轮子。
4、可伸缩性和冗余性不是两个互相独立的概念,你经常要将两个概念同时放在一起考虑。
5、没有提及成本,成为AWS解决方案被批评的一个主要方面。

 

基本情况
AWS覆盖全世界12个国家区域

1. 每个区域都对应着世界上的一个物理位置,每个位置都有弹性计算云提供多个可用区域(Availability Zones),这些区域包含北美、南美、欧洲、中东、非洲、亚太等地区。
2. 每个可用区域(AZ)实质上是单个数据中心,尽管它可由多个数据中心构造。
3. 每个可用区域都拥有很强的隔离性,他们各自拥有独立的电源和网络。
4. 可用区域之间只能通过低延迟网络互相连接,它们可以相距5或15英里,但网络的速度相当快以至于你的应用程序像在同一个数据中心。
5. 每个区域至少有2个可用区域,可用区域总共有32个。
6. 借助若干可用区域即可构建一个高可用的架构供你的应用使用。
7. 在即将到来的2016年将会增加至少9个可用区域和4个区域。

 

AWS在世界上拥有53个边缘位置
1. 这些边缘位置被用于Amazon的内容分发网络CDN、Route53、CloudFront以及Amazon的DNS管理服务器。
2. 边缘位置使用户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低延迟地访问网页。
构建块服务
1. AWS已经使用多个可用区域构架了大量服务供使用,这些服务内部拥有高可用性和容错性。以下是可供使用的服务列表。
2. 你可以在你的应用中直接使用这些服务,它们是收费的,但使用它们你可以不必自己考虑高可用性。
3. 每个可用区域都提供很多服务,包括CloudFront, Route 53, S3, DynamoDB, 弹性负载均衡, EFS, Lambda, SQS, SNS, SES, SWF。
4. 即使这些服务只存在于一个单一的可用区域,通过使用这些服务任然可以构建一个高可用架构。
一个用户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作为仅有的用户,你仅仅只想让web应用跑起来。
你的架构看起来像下面几点:

1. 运行在单独的实例上,可能是t2.micro型。实例类型包括了CPU、内存、存储和网络的不同组合,通过选择这些不同实例类型组成一个适合你的web应用的资源。
2. 在单独的实例上运行整个web栈,例如web应用程序、数据库以及各种管理系统等。
3. 使用Amazon的Route53作为DNS服务。
4. 在此实例上添加一个的弹性IP。
5. 在一段时间内运行的良好。
纵向扩展
1、你需要一个更大的容器放置你的应用,最简单的扩展方法是选择一个更大的实例类型,例如c4.8xlarge或者m3.2xlarge。
2、这种方法称为纵向扩展。
3、需要做的仅仅是选择一个新型实例取代原来的实例,应用跑起来即可以更加强大。
4、提供多种不同的硬件配置混搭选择,可以选择一个244G内存的系统(2TB的RAM即将到来),也可以选择40个CPU内核的系统,可以组成I/0密集型实例、CPU密集型实例以及高存储型实例。
5、Amazon的一些服务使用可配置的IOPS选项来保证性能,你可以使用小一点的实例去跑你的应用,对于需要扩展的服务独立使用Amazon的可扩展服务,例如DynamoDB。
6、纵向扩展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不具备failover功能,同时也不具备冗余性。就像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旦实例发生故障你的web也会宕掉。
7、一个单独的实例最终能做到的也就这些,想要更加强大需要其他的措施。
10+用户
将单个主机分为多个主机
1. Web应用使用一台主机。
2. 数据库使用一台主机,你可以在上面跑任意数据库,只要负责数据库的管理。
3. 将主机分离成多个主机可以让web应用和数据库各自独立对自己进行扩展,例如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你需要的数据库比web应用更大的规模。
或者你可以不自己搭建数据库转而使用Amazon的数据库服务
1. 你是一个DBA吗?你真的想要担心数据备份的问题吗?担心高可用?担心数据库补丁?担心操作系统?
2. 使用Amazon数据库服务有一大优势,你只要简单一点击即可完成多可用区域的数据库的安装,而且你不必担心这些可用区域之间的数据备份或其他类似的事情,这些数据库具备高可用性高可靠性。
正如你所想,Amazon有几种类型的完全托管数据库服务供出售:
1. Amazon RDS(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可供选择的数据库类型相当多,包括Microsoft SQL Server, Oracle, MySQL, PostgreSQL, MariaDB, Amazon Aurora.
2. Amazon DynamoDB,一个NoSQL数据库。
3. Amazon Redshift,一个PB级的数据仓库系统。
更多Amazon 特性
1. 拥有自动扩展存储到64TB的能力,你不再需要限定你的数据存储。
2. 多大15个读副本。
3. 持续增量备份到S3。
4. 多达6路备份到3个可用区域,有助于处理故障。
5. MySQL兼容。
用SQL数据库取代NoSQL数据库
1. 建议使用SQL数据库。
2. SQL数据库相关技术完善。
3. 存在大量开源源码、社区、支持团队、书籍和工具。
4. 千万用户级别系统的还不足以拖垮SQL数据库,除非你的数据非常巨大。
5. 具有清晰的扩展模式。
什么时候你才需要使用NoSQL数据库
1. 如果你一年需要存储超过5TB的数据,或者你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密集任务。
2. 你的应用具有超低延迟需求。
3. 你的应用需要一个非常高的吞吐量,需要在数据的读写I/O上进行优化。
4. 你的应用没有任何关系型数据。
100+用户
在web层进行主机分离。
使用Amazon RDS存储数据,它把数据库的所有工作都揽下了。
上面两点做好即可。

 

1000+用户
现在你构建的应用存在可用性问题,你的web应用将会宕掉如果你web服务的主机宕掉了。
你需要在另外一个可用区域上搭建另外一个web实例,由于可用区域之间拥有毫秒级别的低延迟,他们看起来就像互相挨着。
同样,你需要在另外一个可用区域上搭建一个RDS数据库slave,组成主备数据库,一旦主数据库发生故障你的web应用将会自动切换到slave备数据库。由于你的应用总是使用相同的端,failover不会带给应用任何改变。
在两个可用区域中分布着两个web主机实例,使用弹性负载均衡器(ELB)将用户访问分流到两个web主机实例。
弹性负载均衡器(ELB)
1. ELB是一个高可用的负载均衡器,它存在于所有的可用区域中,对于你的应用来说它是一个DNS服务,只需要把他放到Route53即可,它就会在你的web主机实例中进行负载分发。
2. ELB有健康检查机制,这个机制保证流量不会分发到宕掉的主机上。
3. 不用采取任何措施即可完成扩展,当它发现额外流量时它将在后台通过横向和纵向扩展,随着你的应用不断扩展,它也会自动不断扩展,而且这些都是系统自动完成的,你不必对ELB做任何管理。
10000到100000用户
前面例子中说到ELB后面挂载两个web主机实例,而实际上你可以在ELB后面挂载上千个主机实例,这就叫横向扩展。
添加更多的读副本到数据库中,或者添加到RDS中,但需要保持副本的同步。
通过转移一些流量到web层服务器减轻web应用的压力,例如从你的web应用中将静态内容抽离出来放到Amazon S3和Amazon CloudFront上,CloudFront是Amazon的CDN,它会将你的静态内容保存在全世界的53个边缘地区,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性能和效率。
Amazon S3是一个对象仓库。
1. 它不像EBS,它不是搭载在EC2实例上的存储设备,它是一个对象存储而不是块存储。
2. 对于静态内容如JavaScript、css、图片、视频等存放在Amazon S3上再合适不过,这些内容没必要放到EC2实例上。
3. 高耐用性,11个9的可靠性。
4. 无限制的可扩展,只要你想可以往里面扔尽可能多的数据,用户在S3上存储了PB级别的数据。
5. 支持最大5TB的对象存储。
6. 支持加密,你可以使用Amazon的加密,或者你自己的加密,又或者第三方的加密服务。
Amazon CloudFront对你的内容提供缓存
1. 它将内容缓存在边缘地区以便供你的用户低延迟访问。
2. 如果没有CDN,将导致你的用户更高延迟地访问你的内容,你的服务器也会因为处理web层的请求而处于更高的负载。
3. 例如有个客户需要应对60Gbps的访问流量,CloudFront将一切都处理了,web层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大的访问流量存在。
你还可以通过转移session状态减轻你的web层的负载
1. 将session状态保存到ElastiCache或DynamoDB。
2. 这个方法也让你的系统在未来可以自动扩展。
你也可以将数据库的一些数据缓存在ElastiCache减轻应用负载
数据库没有必要处理所有获取数据的请求,缓存服务可以处理这些请求从而让宝贵的数据库资源处理更加重要的操作。
Amazon DynamoDB——全托管的NoSQL数据库
1. 根据你自己想要的吞吐量,定制你想要的读写性能。
2. 支持高性能。
3. 具备分布式和容错性,它部署在多个可用区域中。
4. 它以kv结构存储,且支持JSON格式。
5. 支持最大400k大的文件。
Amazon Elasticache ——全托管的Memcached或Redis
1. 维护管理一个memcached集群并不会让你赚更多的钱,所以让Amazon来做。
2. Elasticache集群会自动帮你扩展,它是一个具备自我修复特性的基础设施,如果某些节点宕掉了其它的新节点即会自动启动。
你也可以转移动态内容到CloudFront减轻负载
众所周知CloudFront能处理静态内容,例如文件,但除此之外它还还能处理某些动态内容,这个话题不再进行深入的探讨,可以看看这个链接。
自动扩展
对于黑色星期五,假如你不用做任何扩展就足够处理这些峰值流量,那么你是在浪费钱。如果需求和计算能力相匹配自然是最好的,而这由自动扩展帮你实现,它会自动调整计算集群的大小。
作为用户,你可以决定集群的最小实例数和最大实例数,通过实例池中设置最小和最大实例数即可。
云监控是一种嵌入应用的管理服务
1. 云监控的事件触发扩展。
2. 你准备扩展CPU的数量吗?你准备优化延迟吗?准备扩展带宽吗?
3. 你也可以自定义一些指标到云监控上,如果你想要指定应用针对某些指标自动扩展,只需将这些指标放到云监控上,告诉根据云监控根据这些指标分别扩展哪些资源。
500000+用户
前面的配置可以自动扩展群组添加到web层,在两个可用区域里自动扩展群组,也可以在三个可用区域里扩展,在不同可用区域中的多实例模式不经可以确保可扩展性,同时也保证了可用性。
论题中的案例每个可用区域只有3个web层实例,其实它可以扩展成上千个实例,而你可以设置实例池中最小实例数为10最大实例数为1000。
ElastiCache用于承担数据库中热点数据的读负载。
DynamoDB用于Session数据的负载。
你需要增加监控、指标以及日志。
1. 主机级别指标,查看自动扩展的集群中的某一CPU参数,快速定位到问题的位置。
2. 整体级别指标,查看弹性负载均衡的指标判断整个实例集群的整体性能。
3. 日志分析,使用CloudWatch日志查看应用有什么问题,可以使用CloudTrail对这些日志进行分析管理。
4. 外部站点监控,使用第三方服务例如New Relic或Pingdom监控作为终端用户看到了什么情况。
你需要知道你的用户的反馈,他们是不是访问延迟很慢,他们在访问你的web应用时是不是出现了错误。
从你的系统结构中尽可能多地排出性能指标,这有助于自动扩展的决策,你可不希望你的系统CPU使用率才20%。
自动化运维
随着基础设施越来越大,它扩展到了上千个实例,我们有读副本,我们有水平横线扩展,对于这些我们需要一些自动化运维措施去对他们进行管理,我们可不希望对着每个实例一个一个单独地管理。
动化运维工具分为两个层级
1. DIY层,包括Amazon EC2和AWS CloudFormation。
2. 更高层次的服务,包括AWS Elastic Beanstalk和AWS OpsWorks。
AWS Elastic Beanstalk,为你的应用自动管理基础设施,很方便。
AWS OpsWorks,应用程序管理服务,用于部署和操作不同形态规模的应用程序,它还能做到持续集成。
AWS CloudFormation
1. 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它提供了你的应用栈的模板,它可以构建你的整个应用栈,或者仅仅是应用栈中的某个组件。
2. 如果你要更新你的应用栈你只要更新CloudFormation模板,它将更新你的整个应用。
3. 它拥有大量的控制,但缺乏便利性。
AWS CodeDeploy,部署你的程序到整个EC2实例集群
1. 可以部署一到上千个实例。
2. Code Deploy可以指向一个自动扩展配置。
3. 可连同Chef和Puppet一起使用。
解耦基础设施
使用SOA/微服务,从你的应用抽离出不同服务,就像前面你将web层与数据库层分离出来那样,再分别创建这些服务。
这些独立出来的服务就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扩展,它给你系统的扩展带来了灵活性,同时也保证了高可用性。
SOA是Amazon搭建架构关键的组成部分。
松耦合解放了你
1. 你可以对某些服务单独地扩展和让它失效。
2. 如果一个工作节点从SQS拉取数据失败,没有没关系?没有,只要重启另外一个工作节点即可,所有操作都有可能发生故障,所以一定要搭建一个可以处理故障的架构,提供failover功能。
3. 将所有模块设置成黑盒。
4. 把交互设计成松耦合方式。
5. 优先考虑内置了冗余性和可扩展性的服务,而不是靠自己构建实现。
不要重复发明轮子
只需把你区别于已有任务的部分作为你的业务逻辑。
Amazon的很多服务本身具备容错能力,因为他们跨多个可用区域,例如:队列、邮件、转码、搜索、数据库、监控、性能指标采集、日志处理、计算等服务,没有必要自己搭建。
SQS:队列服务
1. Amazon提供的第一个服务。
2. 它是跨可用区域的所以拥有容错性。
3. 它具备可扩展性、安全性、简单性。
4. 队列可以帮助你的基础设施上的不同组件之间传递消息。
5. 以图片管理系统为例,图片收集系统和图片处理系统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他们各自都可以独立地扩展,他们之间具备松耦合特性,摄取照片然后扔进队列里面,图片处理系统可以拉取队列里面的图片再对其进行其他处理。
AWS Lambda,用于代码部署和服务管理。
1. 提供解耦你的应用程序的工具。
2. 在前面图片系统的例子中,Lambda可以响应S3的事件,就像S3中某文件被增加时Lambda相关函数会被自动触发去处理一些逻辑。
3. 已经在EC2上集成,供应用扩展。
百万级别用户
当用户数量达到百万级别时,这就要求前面提到的所有方案都要综合考虑。
1. 扩展多为可用区域。
2. 在所有层之间使用弹性负载均衡,不仅在web层使用,而且还要在应用层、数据层以及应用包含的其他所有层都必须使用弹性负载均衡。
3. 自动伸缩能力。
4. 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
5. 巧妙使用S3和CloudFront部署一部分内容。
6. 在数据库前面引入缓存。
7. 将涉及状态的对象移除出Web层。
使用Amazon SES发送邮件。
使用CloudWatch监控。

 

千万级别用户
当我们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大,我们会在数据层遇到一些问题,你可能会遇到竞争写主库的数据库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你最多只能发送这么多写流量到一台服务器上。
你如何解决此问题?
1. Federation,根据你的应用功能把数据库分成多个库。
2. Sharding,分表分片,使用多个服务器分片。
3. 把部分数据迁移到其他类型的数据库上,例如NoSQL、graph等。
Federation——根据应用功能切分成多个库
1. 例如,创建一个论坛数据库、一个用户数据库、一个产品数据库,你可能之前就是一个数据库包含这所有类型的数据,所以现在要将他们拆分开。
2. 按照功能分离出来的数据库可以各自独立进行扩展。
3. 缺点:不能做跨数据库查询。
Sharding——将数据分割到多主机上
1. 应用层变得更加复杂,扩展能力更强。
2. 例如,对于用户数据库,三分之一的用户被发送到一个分片上,三分之一发到另一个分片上,最后三分之一发到第三个分片。
将数据迁移到其他类型的数据库上
1. 考虑NoSQL数据库。
2. 如果你的数据不要求复杂的join操作,比如说排行榜,日志数据,临时数据,热表,元数据/查找表等等,满足这些情况可以考虑迁移到NoSQL数据库上。
3.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各自单独扩展。
11000000用户
扩展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当你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大,你总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你解决。
调整你的应用架构。
更多的SOA特性和功能。
从多可用区域到多区域。
自定义解决方案去解决你的特定问题,当用户量到达十亿级别时自定义解决方案是必要的。
深入分析你的整个应用栈。
回顾
使用多可用区域的基础设施提升可靠性。
使用自带扩展能力的服务,比如ELB,S3,SQS,SNS,DynamoDB等等。
每一层级都建立冗余,可扩展性和冗余性不是两个分开单独的概念,经常需要同时考虑两者。
刚开始使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
在你的基础设施的里面和外面都考虑缓冲数据。
在你的基础设施中使用自动化工具。
确保你的应用有良好的指标采样、系统监控、日志记录,确保收集你的用户访问你的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将各个层分拆成独立的SOA服务,让这些服务能保持最大的独立性,可以各自进行扩展,及时发生故障也不波及其他。
一旦做了足够的准备及可使用自动扩展功能。
不重复发明轮子,尽量使用托管服务而不是自己构建,除非非要不可。
必要的情况下转向NoSQL数据库。

参考资料
On HackerNews / On Reddit

http://aws.amazon.com/documentation

http://aws.amazon.com/architecture

http://aws.amazon.com/start-ups

http://aws.amazon.com/free

From:http://www.jfh.com/jfperiodical/article/1242

 

消息队列设计精要

消息队列已经逐渐成为企业IT系统内部通信的核心手段。它具有低耦合、可靠投递、广播、流量控制、最终一致性等一系列功能,成为异步RPC的主要手段之一。

当今市面上有很多主流的消息中间件,如老牌的ActiveMQ、RabbitMQ,炙手可热的Kafka,阿里巴巴自主开发的Notify、MetaQ、RocketMQ等。

本文不会一一介绍这些消息队列的所有特性,而是探讨一下自主开发设计一个消息队列时,你需要思考和设计的重要方面。过程中我们会参考这些成熟消息队列的很多重要思想。

本文首先会阐述什么时候你需要一个消息队列,然后以Push模型为主,从零开始分析设计一个消息队列时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如RPC、高可用、顺序和重复消息、可靠投递、消费关系解析等。

也会分析以Kafka为代表的pull模型所具备的优点。最后是一些高级主题,如用批量/异步提高性能、pull模型的系统设计理念、存储子系统的设计、流量控制的设计、公平调度的实现等。其中最后四个方面会放在下篇讲解。

何时需要消息队列

当你需要使用消息队列时,首先需要考虑它的必要性。可以使用mq的场景有很多,最常用的几种,是做业务解耦/最终一致性/广播/错峰流控等。反之,如果需要强一致性,关注业务逻辑的处理结果,则RPC显得更为合适。

解耦

解耦是消息队列要解决的最本质问题。所谓解耦,简单点讲就是一个事务,只关心核心的流程。而需要依赖其他系统但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有通知即可,无需等待结果。换句话说,基于消息的模型,关心的是“通知”,而非“处理”。

比如在美团旅游,我们有一个产品中心,产品中心上游对接的是主站、移动后台、旅游供应链等各个数据源;下游对接的是筛选系统、API系统等展示系统。当上游的数据发生变更的时候,如果不使用消息系统,势必要调用我们的接口来更新数据,就特别依赖产品中心接口的稳定性和处理能力。但其实,作为旅游的产品中心,也许只有对于旅游自建供应链,产品中心更新成功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而对于团购等外部系统,产品中心更新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并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他们只需要保证在信息变更的时候通知到我们就好了。

而我们的下游,可能有更新索引、刷新缓存等一系列需求。对于产品中心来说,这也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说白了,如果他们定时来拉取数据,也能保证数据的更新,只是实时性没有那么强。但使用接口方式去更新他们的数据,显然对于产品中心来说太过于“重量级”了,只需要发布一个产品ID变更的通知,由下游系统来处理,可能更为合理。

再举一个例子,对于我们的订单系统,订单最终支付成功之后可能需要给用户发送短信积分什么的,但其实这已经不是我们系统的核心流程了。如果外部系统速度偏慢(比如短信网关速度不好),那么主流程的时间会加长很多,用户肯定不希望点击支付过好几分钟才看到结果。那么我们只需要通知短信系统“我们支付成功了”,不一定非要等待它处理完成。

最终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指的是两个系统的状态保持一致,要么都成功,要么都失败。当然有个时间限制,理论上越快越好,但实际上在各种异常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定延迟达到最终一致状态,但最后两个系统的状态是一样的。

业界有一些为“最终一致性”而生的消息队列,如Notify(阿里)、QMQ(去哪儿)等,其设计初衷,就是为了交易系统中的高可靠通知。

以一个银行的转账过程来理解最终一致性,转账的需求很简单,如果A系统扣钱成功,则B系统加钱一定成功。反之则一起回滚,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然而,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可能的意外:

  1. A扣钱成功,调用B加钱接口失败。
  2. A扣钱成功,调用B加钱接口虽然成功,但获取最终结果时网络异常引起超时。
  3. A扣钱成功,B加钱失败,A想回滚扣的钱,但A机器down机。

可见,想把这件看似简单的事真正做成,真的不那么容易。所有跨VM的一致性问题,从技术的角度讲通用的解决方案是:

  1. 强一致性,分布式事务,但落地太难且成本太高,后文会具体提到。
  2. 最终一致性,主要是用“记录”和“补偿”的方式。在做所有的不确定的事情之前,先把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去做不确定的事情,结果可能是:成功、失败或是不确定,“不确定”(例如超时等)可以等价为失败。成功就可以把记录的东西清理掉了,对于失败和不确定,可以依靠定时任务等方式把所有失败的事情重新搞一遍,直到成功为止。
  3. 回到刚才的例子,系统在A扣钱成功的情况下,把要给B“通知”这件事记录在库里(为了保证最高的可靠性可以把通知B系统加钱和扣钱成功这两件事维护在一个本地事务里),通知成功则删除这条记录,通知失败或不确定则依靠定时任务补偿性地通知我们,直到我们把状态更新成正确的为止。
  4. 整个这个模型依然可以基于RPC来做,但可以抽象成一个统一的模型,基于消息队列来做一个“企业总线”。
  5. 具体来说,本地事务维护业务变化和通知消息,一起落地(失败则一起回滚),然后RPC到达broker,在broker成功落地后,RPC返回成功,本地消息可以删除。否则本地消息一直靠定时任务轮询不断重发,这样就保证了消息可靠落地broker。
  6. broker往consumer发送消息的过程类似,一直发送消息,直到consumer发送消费成功确认。
  7. 我们先不理会重复消息的问题,通过两次消息落地加补偿,下游是一定可以收到消息的。然后依赖状态机版本号等方式做判重,更新自己的业务,就实现了最终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不是消息队列的必备特性,但确实可以依靠消息队列来做最终一致性的事情。另外,所有不保证100%不丢消息的消息队列,理论上无法实现最终一致性。好吧,应该说理论上的100%,排除系统严重故障和bug。

像Kafka一类的设计,在设计层面上就有丢消息的可能(比如定时刷盘,如果掉电就会丢消息)。哪怕只丢千分之一的消息,业务也必须用其他的手段来保证结果正确。

广播

消息队列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进行广播。如果没有消息队列,每当一个新的业务方接入,我们都要联调一次新接口。有了消息队列,我们只需要关心消息是否送达了队列,至于谁希望订阅,是下游的事情,无疑极大地减少了开发和联调的工作量。

比如本文开始提到的产品中心发布产品变更的消息,以及景点库很多去重更新的消息,可能“关心”方有很多个,但产品中心和景点库只需要发布变更消息即可,谁关心谁接入。

错峰与流控

试想上下游对于事情的处理能力是不同的。比如,Web前端每秒承受上千万的请求,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只需要加多一点机器,再搭建一些LVS负载均衡设备和Nginx等即可。但数据库的处理能力却十分有限,即使使用SSD加分库分表,单机的处理能力仍然在万级。由于成本的考虑,我们不能奢求数据库的机器数量追上前端。

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于系统和系统之间,如短信系统可能由于短板效应,速度卡在网关上(每秒几百次请求),跟前端的并发量不是一个数量级。但用户晚上个半分钟左右收到短信,一般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如果没有消息队列,两个系统之间通过协商、滑动窗口等复杂的方案也不是说不能实现。但系统复杂性指数级增长,势必在上游或者下游做存储,并且要处理定时、拥塞等一系列问题。而且每当有处理能力有差距的时候,都需要单独开发一套逻辑来维护这套逻辑。所以,利用中间系统转储两个系统的通信内容,并在下游系统有能力处理这些消息的时候,再处理这些消息,是一套相对较通用的方式。

总而言之,消息队列不是万能的。对于需要强事务保证而且延迟敏感的,RPC是优于消息队列的。

对于一些无关痛痒,或者对于别人非常重要但是对于自己不是那么关心的事情,可以利用消息队列去做。

支持最终一致性的消息队列,能够用来处理延迟不那么敏感的“分布式事务”场景,而且相对于笨重的分布式事务,可能是更优的处理方式。

当上下游系统处理能力存在差距的时候,利用消息队列做一个通用的“漏斗”。在下游有能力处理的时候,再进行分发。

如果下游有很多系统关心你的系统发出的通知的时候,果断地使用消息队列吧。

如何设计一个消息队列

综述

我们现在明确了消息队列的使用场景,下一步就是如何设计实现一个消息队列了。

 

基于消息的系统模型,不一定需要broker(消息队列服务端)。市面上的的Akka(actor模型)、ZeroMQ等,其实都是基于消息的系统设计范式,但是没有broker。

我们之所以要设计一个消息队列,并且配备broker,无外乎要做两件事情:

  1. 消息的转储,在更合适的时间点投递,或者通过一系列手段辅助消息最终能送达消费机。
  2. 规范一种范式和通用的模式,以满足解耦、最终一致性、错峰等需求。
  3. 掰开了揉碎了看,最简单的消息队列可以做成一个消息转发器,把一次RPC做成两次RPC。发送者把消息投递到服务端(以下简称broker),服务端再将消息转发一手到接收端,就是这么简单。

一般来讲,设计消息队列的整体思路是先build一个整体的数据流,例如producer发送给broker,broker发送给consumer,consumer回复消费确认,broker删除/备份消息等。

利用RPC将数据流串起来。然后考虑RPC的高可用性,尽量做到无状态,方便水平扩展。

之后考虑如何承载消息堆积,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投递消息,而处理堆积的最佳方式,就是存储,存储的选型需要综合考虑性能/可靠性和开发维护成本等诸多因素。

为了实现广播功能,我们必须要维护消费关系,可以利用zk/config server等保存消费关系。

在完成了上述几个功能后,消息队列基本就实现了。然后我们可以考虑一些高级特性,如可靠投递,事务特性,性能优化等。

下面我们会以设计消息队列时重点考虑的模块为主线,穿插灌输一些消息队列的特性实现方法,来具体分析设计实现一个消息队列时的方方面面。

实现队列基本功能

RPC通信协议

刚才讲到,所谓消息队列,无外乎两次RPC加一次转储,当然需要消费端最终做消费确认的情况是三次RPC。既然是RPC,就必然牵扯出一系列话题,什么负载均衡啊、服务发现啊、通信协议啊、序列化协议啊,等等。在这一块,我的强烈建议是不要重复造轮子。利用公司现有的RPC框架:Thrift也好,Dubbo也好,或者是其他自定义的框架也好。因为消息队列的RPC,和普通的RPC没有本质区别。当然了,自主利用Memchached或者Redis协议重新写一套RPC框架并非不可(如MetaQ使用了自己封装的Gecko NIO框架,卡夫卡也用了类似的协议)。但实现成本和难度无疑倍增。排除对效率的极端要求,都可以使用现成的RPC框架。

简单来讲,服务端提供两个RPC服务,一个用来接收消息,一个用来确认消息收到。并且做到不管哪个server收到消息和确认消息,结果一致即可。当然这中间可能还涉及跨IDC的服务的问题。这里和RPC的原则是一致的,尽量优先选择本机房投递。你可能会问,如果producer和consumer本身就在两个机房了,怎么办?首先,broker必须保证感知的到所有consumer的存在。其次,producer尽量选择就近的机房就好了。

高可用

其实所有的高可用,是依赖于RPC和存储的高可用来做的。先来看RPC的高可用,美团的基于MTThrift的RPC框架,阿里的Dubbo等,其本身就具有服务自动发现,负载均衡等功能。而消息队列的高可用,只要保证broker接受消息和确认消息的接口是幂等的,并且consumer的几台机器处理消息是幂等的,这样就把消息队列的可用性,转交给RPC框架来处理了。

那么怎么保证幂等呢?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共享存储。broker多机器共享一个DB或者一个分布式文件/kv系统,则处理消息自然是幂等的。就算有单点故障,其他节点可以立刻顶上。另外failover可以依赖定时任务的补偿,这是消息队列本身天然就可以支持的功能。存储系统本身的可用性我们不需要操太多心,放心大胆的交给DBA们吧!

对于不共享存储的队列,如Kafka使用分区加主备模式,就略微麻烦一些。需要保证每一个分区内的高可用性,也就是每一个分区至少要有一个主备且需要做数据的同步,关于这块HA的细节,可以参考下篇pull模型消息系统设计。

服务端承载消息堆积的能力

消息到达服务端如果不经过任何处理就到接收者了,broker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为了满足我们错峰/流控/最终可达等一系列需求,把消息存储下来,然后选择时机投递就显得是顺理成章的了。

只是这个存储可以做成很多方式。比如存储在内存里,存储在分布式KV里,存储在磁盘里,存储在数据库里等等。但归结起来,主要有持久化和非持久化两种。

持久化的形式能更大程度地保证消息的可靠性(如断电等不可抗外力),并且理论上能承载更大限度的消息堆积(外存的空间远大于内存)。

但并不是每种消息都需要持久化存储。很多消息对于投递性能的要求大于可靠性的要求,且数量极大(如日志)。这时候,消息不落地直接暂存内存,尝试几次failover,最终投递出去也未尝不可。

市面上的消息队列普遍两种形式都支持。当然具体的场景还要具体结合公司的业务来看。

存储子系统的选择

我们来看看如果需要数据落地的情况下各种存储子系统的选择。理论上,从速度来看,文件系统>分布式KV(持久化)>分布式文件系统>数据库,而可靠性却截然相反。还是要从支持的业务场景出发作出最合理的选择,如果你们的消息队列是用来支持支付/交易等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但对性能和量的要求没有这么高,而且没有时间精力专门做文件存储系统的研究,DB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DB受制于IOPS,如果要求单broker 5位数以上的QPS性能,基于文件的存储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整体上可以采用数据文件+索引文件的方式处理,具体这块的设计比较复杂,可以参考下篇的存储子系统设计。

分布式KV(如MongoDB,HBase)等,或者持久化的Redis,由于其编程接口较友好,性能也比较可观,如果在可靠性要求不是那么高的场景,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消费关系解析

现在我们的消息队列初步具备了转储消息的能力。下面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解析发送接收关系,进行正确的消息投递了。

市面上的消息队列定义了一堆让人晕头转向的名词,如JMS 规范中的Topic/Queue,Kafka里面的Topic/Partition/ConsumerGroup,RabbitMQ里面的Exchange等等。抛开现象看本质,无外乎是单播与广播的区别。所谓单播,就是点到点;而广播,是一点对多点。当然,对于互联网的大部分应用来说,组间广播、组内单播是最常见的情形。

消息需要通知到多个业务集群,而一个业务集群内有很多台机器,只要一台机器消费这个消息就可以了。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组内的广播也是有适用场景的,如本地缓存的更新等等。另外,消费关系除了组内组间,可能会有多级树状关系。这种情况太过于复杂,一般不列入考虑范围。所以,一般比较通用的设计是支持组间广播,不同的组注册不同的订阅。组内的不同机器,如果注册一个相同的ID,则单播;如果注册不同的ID(如IP地址+端口),则广播。

至于广播关系的维护,一般由于消息队列本身都是集群,所以都维护在公共存储上,如config server、zookeeper等。维护广播关系所要做的事情基本是一致的:

  1. 发送关系的维护。
  2. 发送关系变更时的通知。

队列高级特性设计

上面都是些消息队列基本功能的实现,下面来看一些关于消息队列特性相关的内容,不管可靠投递/消息丢失与重复以及事务乃至于性能,不是每个消息队列都会照顾到,所以要依照业务的需求,来仔细衡量各种特性实现的成本,利弊,最终做出最为合理的设计。

可靠投递(最终一致性)

这是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完全不丢消息,究竟可不可能?答案是,完全可能,前提是消息可能会重复,并且,在异常情况下,要接受消息的延迟。

方案说简单也简单,就是每当要发生不可靠的事情(RPC等)之前,先将消息落地,然后发送。当失败或者不知道成功失败(比如超时)时,消息状态是待发送,定时任务不停轮询所有待发送消息,最终一定可以送达。

具体来说:

  1. producer往broker发送消息之前,需要做一次落地。
  2. 请求到server后,server确保数据落地后再告诉客户端发送成功。
  3. 支持广播的消息队列需要对每个待发送的endpoint,持久化一个发送状态,直到所有endpoint状态都OK才可删除消息。

对于各种不确定(超时、down机、消息没有送达、送达后数据没落地、数据落地了回复没收到),其实对于发送方来说,都是一件事情,就是消息没有送达。

重推消息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消息重复。重复和丢失就像两个噩梦,你必须要面对一个。好在消息重复还有处理的机会,消息丢失再想找回就难了。

Anyway,作为一个成熟的消息队列,应该尽量在各个环节减少重复投递的可能性,不能因为重复有解决方案就放纵的乱投递。

最后说一句,不是所有的系统都要求最终一致性或者可靠投递,比如一个论坛系统、一个招聘系统。一个重复的简历或话题被发布,可能比丢失了一个发布显得更让用户无法接受。不断重复一句话,任何基础组件要服务于业务场景。

消费确认

当broker把消息投递给消费者后,消费者可以立即响应我收到了这个消息。但收到了这个消息只是第一步,我能不能处理这个消息却不一定。或许因为消费能力的问题,系统的负荷已经不能处理这个消息;或者是刚才状态机里面提到的消息不是我想要接收的消息,主动要求重发。

把消息的送达和消息的处理分开,这样才真正的实现了消息队列的本质-解耦。所以,允许消费者主动进行消费确认是必要的。当然,对于没有特殊逻辑的消息,默认Auto Ack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允许消费方主动ack。

对于正确消费ack的,没什么特殊的。但是对于reject和error,需要特别说明。reject这件事情,往往业务方是无法感知到的,系统的流量和健康状况的评估,以及处理能力的评估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举个极端的例子,收到一个消息开始build索引,可能这个消息要处理半个小时,但消息量却是非常的小。所以reject这块建议做成滑动窗口/线程池类似的模型来控制,

消费能力不匹配的时候,直接拒绝,过一段时间重发,减少业务的负担。

但业务出错这件事情是只有业务方自己知道的,就像上文提到的状态机等等。这时应该允许业务方主动ack error,并可以与broker约定下次投递的时间。

重复消息和顺序消息

上文谈到重复消息是不可能100%避免的,除非可以允许丢失,那么,顺序消息能否100%满足呢? 答案是可以,但条件更为苛刻:

  1. 允许消息丢失。
  2. 从发送方到服务方到接受者都是单点单线程。

所以绝对的顺序消息基本上是不能实现的,当然在METAQ/Kafka等pull模型的消息队列中,单线程生产/消费,排除消息丢失,也是一种顺序消息的解决方案。

一般来讲,一个主流消息队列的设计范式里,应该是不丢消息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重复消息,不保证消息的投递顺序。

谈到重复消息,主要是两个话题:

  1. 如何鉴别消息重复,并幂等的处理重复消息。
  2. 一个消息队列如何尽量减少重复消息的投递。

先来看看第一个话题,每一个消息应该有它的唯一身份。不管是业务方自定义的,还是根据IP/PID/时间戳生成的MessageId,如果有地方记录这个MessageId,消息到来是能够进行比对就

能完成重复的鉴定。数据库的唯一键/bloom filter/分布式KV中的key,都是不错的选择。由于消息不能被永久存储,所以理论上都存在消息从持久化存储移除的瞬间上游还在投递的可能(上游因种种原因投递失败,不停重试,都到了下游清理消息的时间)。这种事情都是异常情况下才会发生的,毕竟是小众情况。两分钟消息都还没送达,多送一次又能怎样呢?幂等的处理消息是一门艺术,因为种种原因重复消息或者错乱的消息还是来到了,说两种通用的解决方案:

  1. 版本号。
  2. 状态机。

版本号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产品的状态有上线/下线状态。如果消息1是下线,消息2是上线。不巧消息1判重失败,被投递了两次,且第二次发生在2之后,如果不做重复性判断,显然最终状态是错误的。

但是,如果每个消息自带一个版本号。上游发送的时候,标记消息1版本号是1,消息2版本号是2。如果再发送下线消息,则版本号标记为3。下游对于每次消息的处理,同时维护一个版本号。

每次只接受比当前版本号大的消息。初始版本为0,当消息1到达时,将版本号更新为1。消息2到来时,因为版本号>1.可以接收,同时更新版本号为2.当另一条下线消息到来时,如果版本号是3.则是真实的下线消息。如果是1,则是重复投递的消息。

如果业务方只关心消息重复不重复,那么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但很多时候另一个头疼的问题来了,就是消息顺序如果和想象的顺序不一致。比如应该的顺序是12,到来的顺序是21。则最后会发生状态错误。

参考TCP/IP协议,如果想让乱序的消息最后能够正确的被组织,那么就应该只接收比当前版本号大一的消息。并且在一个session周期内要一直保存各个消息的版本号。

如果到来的顺序是21,则先把2存起来,待2到来后,再处理1,这样重复性和顺序性要求就都达到了。

状态机

基于版本号来处理重复和顺序消息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凡事总有瑕疵。使用版本号的最大问题是:

  1. 对发送方必须要求消息带业务版本号。
  2. 下游必须存储消息的版本号,对于要严格保证顺序的。

还不能只存储最新的版本号的消息,要把乱序到来的消息都存储起来。而且必须要对此做出处理。试想一个永不过期的”session”,比如一个物品的状态,会不停流转于上下线。那么中间环节的所有存储

就必须保留,直到在某个版本号之前的版本一个不丢的到来,成本太高。

就刚才的场景看,如果消息没有版本号,该怎么解决呢?业务方只需要自己维护一个状态机,定义各种状态的流转关系。例如,”下线”状态只允许接收”上线”消息,“上线”状态只能接收“下线消息”,如果上线收到上线消息,或者下线收到下线消息,在消息不丢失和上游业务正确的前提下。要么是消息发重了,要么是顺序到达反了。这时消费者只需要把“我不能处理这个消息”告诉投递者,要求投递者过一段时间重发即可。而且重发一定要有次数限制,比如5次,避免死循环,就解决了。

举例子说明,假设产品本身状态是下线,1是上线消息,2是下线消息,3是上线消息,正常情况下,消息应该的到来顺序是123,但实际情况下收到的消息状态变成了3123。

那么下游收到3消息的时候,判断状态机流转是下线->上线,可以接收消息。然后收到消息1,发现是上线->上线,拒绝接收,要求重发。然后收到消息2,状态是上线->下线,于是接收这个消息。

此时无论重发的消息1或者3到来,还是可以接收。另外的重发,在一定次数拒绝后停止重发,业务正确。

中间件对于重复消息的处理

回归到消息队列的话题来讲。上述通用的版本号/状态机/ID判重解决方案里,哪些是消息队列该做的、哪些是消息队列不该做业务方处理的呢?其实这里没有一个完全严格的定义,但回到我们的出发点,我们保证不丢失消息的情况下尽量少重复消息,消费顺序不保证。那么重复消息下和乱序消息下业务的正确,应该是由消费方保证的,我们要做的是减少消息发送的重复。

我们无法定义业务方的业务版本号/状态机,如果API里强制需要指定版本号,则显得过于绑架客户了。况且,在消费方维护这么多状态,就涉及到一个消费方的消息落地/多机间的同步消费状态问题,复杂度指数级上升,而且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减少重复消息的关键步骤:

  1. broker记录MessageId,直到投递成功后清除,重复的ID到来不做处理,这样只要发送者在清除周期内能够感知到消息投递成功,就基本不会在server端产生重复消息。
  2. 对于server投递到consumer的消息,由于不确定对端是在处理过程中还是消息发送丢失的情况下,有必要记录下投递的IP地址。决定重发之前询问这个IP,消息处理成功了吗?如果询问无果,再重发。

事务

持久性是事务的一个特性,然而只满足持久性却不一定能满足事务的特性。还是拿扣钱/加钱的例子讲。满足事务的一致性特征,则必须要么都不进行,要么都能成功。

解决方案从大方向上有两种:

  1. 两阶段提交,分布式事务。
  2. 本地事务,本地落地,补偿发送。

分布式事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成本太高,两阶段提交协议,对于仲裁down机或者单点故障,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黑洞。对于交易密集型或者I/O密集型的应用,没有办法承受这么高的网络延迟,系统复杂性。

并且成熟的分布式事务一定构建与比较靠谱的商用DB和商用中间件上,成本也太高。

那如何使用本地事务解决分布式事务的问题呢?以本地和业务在一个数据库实例中建表为例子,与扣钱的业务操作同一个事务里,将消息插入本地数据库。如果消息入库失败,则业务回滚;如果消息入库成功,事务提交。

然后发送消息(注意这里可以实时发送,不需要等定时任务检出,以提高消息实时性)。以后的问题就是前文的最终一致性问题所提到的了,只要消息没有发送成功,就一直靠定时任务重试。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点,本地事务做的,是业务落地和消息落地的事务,而不是业务落地和RPC成功的事务。这里很多人容易混淆,如果是后者,无疑是事务嵌套RPC,是大忌,会有长事务死锁等各种风险。

而消息只要成功落地,很大程度上就没有丢失的风险(磁盘物理损坏除外)。而消息只要投递到服务端确认后本地才做删除,就完成了producer->broker的可靠投递,并且当消息存储异常时,业务也是可以回滚的。

本地事务存在两个最大的使用障碍:

  1. 配置较为复杂,“绑架”业务方,必须本地数据库实例提供一个库表。
  2. 对于消息延迟高敏感的业务不适用。

话说回来,不是每个业务都需要强事务的。扣钱和加钱需要事务保证,但下单和生成短信却不需要事务,不能因为要求发短信的消息存储投递失败而要求下单业务回滚。所以,一个完整的消息队列应该定义清楚自己可以投递的消息类型,如事务型消息,本地非持久型消息,以及服务端不落地的非可靠消息等。对不同的业务场景做不同的选择。另外事务的使用应该尽量低成本、透明化,可以依托于现有的成熟框架,如Spring的声明式事务做扩展。业务方只需要使用@Transactional标签即可。

性能相关

异步/同步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异步,同步和oneway是三件事。异步,归根结底你还是需要关心结果的,但可能不是当时的时间点关心,可以用轮询或者回调等方式处理结果;同步是需要当时关心

的结果的;而oneway是发出去就不管死活的方式,这种对于某些完全对可靠性没有要求的场景还是适用的,但不是我们重点讨论的范畴。

回归来看,任何的RPC都是存在客户端异步与服务端异步的,而且是可以任意组合的:客户端同步对服务端异步,客户端异步对服务端异步,客户端同步对服务端同步,客户端异步对服务端同步。

对于客户端来说,同步与异步主要是拿到一个Result,还是Future(Listenable)的区别。实现方式可以是线程池,NIO或者其他事件机制,这里先不展开讲。服务端异步可能稍微难理解一点,这个是需要RPC协议支持的。参考servlet 3.0规范,服务端可以吐一个future给客户端,并且在future done的时候通知客户端。整个过程可以参考下面的代码:

客户端同步服务端异步。

 

Future<Result> future = request(server);//server立刻返回future

synchronized(future){

while(!future.isDone()){

 future.wait();//server处理结束后会notify这个future,并修改isdone标志

}

}

return future.get();

 

客户端同步服务端同步。

Result result = request(server);

客户端异步服务端同步(这里用线程池的方式)。

Future<Result> future = executor.submit(new Callable(){public void call<Result>(){
    result = request(server);
}})
return future;

客户端异步服务端异步。

Future<Result> future = request(server);//server立刻返回future


return future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让大家脱离两个误区:

  1. RPC只有客户端能做异步,服务端不能。
  2. 异步只能通过线程池。

那么,服务端使用异步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说到底,是解放了线程和I/O。试想服务端有一堆I/O等待处理,如果每个请求都需要同步响应,每条消息都需要结果立刻返回,那么就几乎没法做I/O合并

(当然接口可以设计成batch的,但可能batch发过来的仍然数量较少)。而如果用异步的方式返回给客户端future,就可以有机会进行I/O的合并,把几个批次发过来的消息一起落地(这种合并对于MySQL等允许batch insert的数据库效果尤其明显),并且彻底释放了线程。不至于说来多少请求开多少线程,能够支持的并发量直线提高。

来看第二个误区,返回future的方式不一定只有线程池。换句话说,可以在线程池里面进行同步操作,也可以进行异步操作,也可以不使用线程池使用异步操作(NIO、事件)。

回到消息队列的议题上,我们当然不希望消息的发送阻塞主流程(前面提到了,server端如果使用异步模型,则可能因消息合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消息延迟),所以可以先使用线程池提交一个发送请求,主流程继续往下走。

但是线程池中的请求关心结果吗?Of course,必须等待服务端消息成功落地,才算是消息发送成功。所以这里的模型,准确地说事客户端半同步半异步(使用线程池不阻塞主流程,但线程池中的任务需要等待server端的返回),server端是纯异步。客户端的线程池wait在server端吐回的future上,直到server端处理完毕,才解除阻塞继续进行。

总结一句,同步能够保证结果,异步能够保证效率,要合理的结合才能做到最好的效率。

批量

谈到批量就不得不提生产者消费者模型。但生产者消费者模型中最大的痛点是:消费者到底应该何时进行消费。大处着眼来看,消费动作都是事件驱动的。主要事件包括:

  1. 攒够了一定数量。
  2. 到达了一定时间。
  3. 队列里有新的数据到来。

对于及时性要求高的数据,可用采用方式3来完成,比如客户端向服务端投递数据。只要队列有数据,就把队列中的所有数据刷出,否则将自己挂起,等待新数据的到来。

在第一次把队列数据往外刷的过程中,又积攒了一部分数据,第二次又可以形成一个批量。伪代码如下:

Executor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4);
final BlockingQueue<Message> queue = new ArrayBlockingQueue<>();
private Runnable task = new Runnable({//这里由于共享队列,Runnable可以复用,故做成全局的
   public void run(){
      List<Message> messages  = new ArrayList<>(20);
      queue.drainTo(messages,20);
      doSend(messages);//阻塞,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消息到来,如果4个线程都占满,队列就有机会囤新的消息
   }
});
public void send(Message message){
    queue.offer(message);
    executor.submit(task)
}

这种方式是消息延迟和批量的一个比较好的平衡,但优先响应低延迟。延迟的最高程度由上一次发送的等待时间决定。但可能造成的问题是发送过快的话批量的大小不够满足性能的极致。

Executor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4);
final BlockingQueue<Message> queue = new ArrayBlockingQueue<>();
volatile long last = System.currentMills();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ScheduledExecutor().submit(new Runnable(){
   flush();
},500,500,TimeUnits.MILLS);
private Runnable task = new Runnable({//这里由于共享队列,Runnable可以复用,顾做成全局的。
   public void run(){
      List<Message> messages  = new ArrayList<>(20);
      queue.drainTo(messages,20);
      doSend(messages);//阻塞,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消息到来,如果4个线程都占满,队列就有机会屯新的消息。
   }
});
public void send(Message message){
    last = System.currentMills();
    queue.offer(message);
    flush();
}
private void flush(){
 if(queue.size>200||System.currentMills()-last>200){
       executor.submit(task)
  }
}

相反对于可以用适量的延迟来换取高性能的场景来说,用定时/定量二选一的方式可能会更为理想,既到达一定数量才发送,但如果数量一直达不到,也不能干等,有一个时间上限。

具体说来,在上文的submit之前,多判断一个时间和数量,并且Runnable内部维护一个定时器,避免没有新任务到来时旧的任务永远没有机会触发发送条件。对于server端的数据落地,使用这种方式就非常方便。

最后啰嗦几句,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网络请求小包合并成大包会提高性能?主要原因有两个:

  1. 减少无谓的请求头,如果你每个请求只有几字节,而头却有几十字节,无疑效率非常低下。
  2. 减少回复的ack包个数。把请求合并后,ack包数量必然减少,确认和重发的成本就会降低。

push还是pull

上文提到的消息队列,大多是针对push模型的设计。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经典的也比较成熟的pull模型的消息队列,如Kafka、MetaQ等。这跟JMS中传统的push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可谓另辟蹊径。

我们简要分析下push和pull模型各自存在的利弊。

慢消费

慢消费无疑是push模型最大的致命伤,穿成流水线来看,如果消费者的速度比发送者的速度慢很多,势必造成消息在broker的堆积。假设这些消息都是有用的无法丢弃的,消息就要一直在broker端保存。当然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broker给consumer推送一堆consumer无法处理的消息,consumer不是reject就是error,然后来回踢皮球。

反观pull模式,consumer可以按需消费,不用担心自己处理不了的消息来骚扰自己,而broker堆积消息也会相对简单,无需记录每一个要发送消息的状态,只需要维护所有消息的队列和偏移量就可以了。所以对于建立索引等慢消费,消息量有限且到来的速度不均匀的情况,pull模式比较合适。

消息延迟与忙等

这是pull模式最大的短板。由于主动权在消费方,消费方无法准确地决定何时去拉取最新的消息。如果一次pull取到消息了还可以继续去pull,如果没有pull取到则需要等待一段时间重新pull。

但等待多久就很难判定了。你可能会说,我可以有xx动态pull取时间调整算法,但问题的本质在于,有没有消息到来这件事情决定权不在消费方。也许1分钟内连续来了1000条消息,然后半个小时没有新消息产生,

可能你的算法算出下次最有可能到来的时间点是31分钟之后,或者60分钟之后,结果下条消息10分钟后到了,是不是很让人沮丧?

当然也不是说延迟就没有解决方案了,业界较成熟的做法是从短时间开始(不会对broker有太大负担),然后指数级增长等待。比如开始等5ms,然后10ms,然后20ms,然后40ms……直到有消息到来,然后再回到5ms。

即使这样,依然存在延迟问题:假设40ms到80ms之间的50ms消息到来,消息就延迟了30ms,而且对于半个小时来一次的消息,这些开销就是白白浪费的。

在阿里的RocketMq里,有一种优化的做法-长轮询,来平衡推拉模型各自的缺点。基本思路是:消费者如果尝试拉取失败,不是直接return,而是把连接挂在那里wait,服务端如果有新的消息到来,把连接notify起来,这也是不错的思路。但海量的长连接block对系统的开销还是不容小觑的,还是要合理的评估时间间隔,给wait加一个时间上限比较好~

顺序消息

如果push模式的消息队列,支持分区,单分区只支持一个消费者消费,并且消费者只有确认一个消息消费后才能push送另外一个消息,还要发送者保证全局顺序唯一,听起来也能做顺序消息,但成本太高了,尤其是必须每个消息消费确认后才能发下一条消息,这对于本身堆积能力和慢消费就是瓶颈的push模式的消息队列,简直是一场灾难。

反观pull模式,如果想做到全局顺序消息,就相对容易很多:

  1. producer对应partition,并且单线程。
  2. consumer对应partition,消费确认(或批量确认),继续消费即可。

所以对于日志push送这种最好全局有序,但允许出现小误差的场景,pull模式非常合适。如果你不想看到通篇乱套的日志~~

Anyway,需要顺序消息的场景还是比较有限的而且成本太高,请慎重考虑。

总结

本文从为何使用消息队列开始讲起,然后主要介绍了如何从零开始设计一个消息队列,包括RPC、事务、最终一致性、广播、消息确认等关键问题。并对消息队列的push、pull模型做了简要分析,最后从批量和异步角度,分析了消息队列性能优化的思路。下篇会着重介绍一些高级话题,如存储系统的设计、流控和错峰的设计、公平调度等。希望通过这些,让大家对消息队列有个提纲挈领的整体认识,并给自主开发消息队列提供思路。另外,本文主要是源自自己在开发消息队列中的思考和读源码时的体会,比较不”官方”,也难免会存在一些漏洞,欢迎大家多多交流。

后续我们还会推出消息队列设计高级篇,内容会涵盖以下方面:

  • pull模型消息系统设计理念
  • 存储子系统设计
  • 流量控制
  • 公平调度

敬请期待哦~

作者简介

王烨,现在是美团旅游后台研发组的程序猿,之前曾经在百度、去哪和优酷工作过,专注Java后台开发。对于网络编程和并发编程具有浓厚的兴趣,曾经做过一些基础组件,也翻过一些源码,属于比较典型的宅男技术控。期待能够与更多知己,在coding的路上并肩前行~

from:https://zhuanlan.zhihu.com/p/21649950